逼老母亲住“牛棚”,在葬礼上载歌载舞,刺痛多少人的心!

凡白评国际 2023-02-04 04:32:01

《喜丧》是导演张涛在2015年执导的剧情片,并于次年获得了第十届青年电影节最佳剧情片。

86岁的老人在家喝药自尽,最先发现尸体的不是子女,而是前来接老人去养老院的工作人员。

就在老人去世不久,子女们还办了一场欢天喜地的葬礼,请来乐队在葬礼上逗乐。

这一切还要从老人摔的那一跤说起。

老人丈夫早逝,当时最大的孩子十三岁,最小的才9个月,含辛茹苦养大了六个子女,如今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

大儿子大女儿在外,会寄钱回来,四儿子出去打工再也没回来过。

二儿子,三儿子,小女儿都离家不远,得知母亲受伤纷纷赶了回来。

原以为是陪在身边悉心照顾,结果他们讨论的是怎么省钱省力,最终大家一致认同的结果是把老人送去养老院。

不过养老院在当地可不是想进就能进,名额紧缺。

他们得报名,得排队,得等到别人家的老人死了,才能把他们的妈安排进去。

冰冷的床位代是这些老人最后的归宿。

老人有儿有女,自是不愿去,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儿子说,娘,你添什么乱呀,家家都忙的要命,哪有时间伺候你?“

子女们觉得老母亲是个负担,可再不情愿那也是他们的娘。

养老院排队的过程里,子女们商量轮流照顾老人。

她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二儿子家里。

二儿子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二儿媳在小作坊工作,是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势利眼。

按二媳妇的脾气,老人来的时候早该甩脸子看了,结果弯腰递水笑脸盈盈。

都知道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果然,儿媳转头就问起了老人房子的归属权,她想搬入老宅,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盖屋。

自己的房子老人不愿轻易交出去,那是要留给他四外孙住的。

老人的四儿子早年间抛家弃子,外出打工没了音讯,只留下了一个孩子跟着老人,所以无依无靠的四孙子是老人的心头肉。

二儿媳知道老人的想法后,翻脸比翻书还快。

夜间聊天时,她知道老人在门外听着,扯开嗓门明嘲暗讽,说现在要照顾老人,没有精力带孩子盖屋子。

她还说自己一辈子不容易,活到现在连个像样的房子也没有。

话里话外意思很明确,就是怪老人不给房子。

家里的冷嘲热讽结束后,那边却传来了公安局的电话。

长期缺乏管教,四孙子干起了小偷小摸的事,正盗窃电动车时,被警察当场逮了个正着。

作为孩子的二伯,老二获得消息后,便把孩子接到了家里。

四孙子的父亲没有音讯,母亲远在上海打工,他做梦都想去上海寻找母亲,可年纪太小,许多事情只能想想。

对待孩子,二儿媳也是一样态度。

老二的家里住不下去了,老人决定老三家里。

临走前,老人还是将老屋的钥匙给了二媳妇。

几个孩子中,老三家庭条件不错,有车,住在市里,有一个女儿,叫平平。

在三儿媳眼里,婆婆浑身都脏,沙发上老人坐的位子会铺上毛巾,老人的铺盖她更是让丈夫丢进了储藏室。

饭桌上,三儿媳只会重复一句话。

“娘,什么时候去敬老院?“

老人怯怯的回答还没定,也不敢动筷与他们同桌吃饭。

倒是平平知道奶奶将来会去养老院,自己也说着要搬过去陪伴老人。

平平还说她要勇敢的外出闯荡,可没成想话刚说出口,母亲就直言孩子的想法自私,怎么能这样不顾家庭?

没想到孙女一针见血,“俺奶奶也不自私,生了一大帮孩子,到老却被扔进敬老院,不管不问。“

听女儿这样说,三儿子的脸上挂不住,一声不吭的继续吃饭。

三儿媳也无从反驳,只是说了一句小孩懂什么,便草草结束了对话。

三儿媳用行动表达了她对老人的不满。

自家人吃的碗筷认真清洗几遍,盖上防尘布,老人的碗筷只是拿过来碰下水,就直接放在一边。

老人清理完自己的毛巾,拄着拐杖蹒跚走到沙发边上,因为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只能晾在自己铺上毛巾的座位边。

三儿媳一见婆婆的东西,用夹子夹住毛巾,当着老人的面把毛巾扔到了窗台上面,满眼嫌弃。

老人满脸无奈,她把那块毛巾拿了过来,就这样湿漉漉的揣进自己口袋,有苦难言。

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环境,平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离开家的心愿更加强烈。

在帮奶奶洗头时,平平询问了父亲当初离家的事,然后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窒息的地方。

当孩子的身影不见后,三儿媳立马对老人破口大骂。

“她一个小女孩,那么小,不懂事,你那大年纪了,你也不懂事?”

听着媳妇咒骂自己的母亲,三儿子进来也附和道是老人的不是,连拖带拉带走了媳妇,没有和母亲有任何一句交流,更没有拉起跪在地上的母亲。

等儿子儿媳走后,老人双手合十跪地磕头,她希望离家出走的孙女可以平平安安。

到了老人要走的那天,三儿子象征性的说了一句,“娘,你这么着急走干嘛。“

鞋子却已经递到了跟前。

三儿媳可没她老公那般虚伪,当着老人的面就把老人睡过的床被罩扔进了垃圾袋。

临走前,老人再转头看了三儿媳一眼,知道三儿媳应该不会与她道别后,老人才缓缓走出了房子。

离开了三儿子,老人来到了小女儿这里。

小女儿是个勤苦的人,每天起早贪黑摆摊卖煎饼,女婿为人畏缩,在家开小卖铺,但心眼是绝对的善良。

小女儿的儿子在外开长途车,目前儿媳带着孙女在她家挤着。

这天,女婿收了一张破损的50元旧钱,上面还写着字。

女婿把钱放在了柜台上,可一转身的工夫,这钱竟然不翼而飞,只有老人坐在不远处。

女婿想当然的认为是老人偷了钱,毕竟是自己的丈母娘,也就没有明说。

小女儿收摊后,在夫妻闲聊时丈夫把这件事告诉了她。

小女儿自知母亲的为人,便一口回怼了丈夫,可这终究是一根小刺。

这边丢钱的事情还没个眉目,母亲病情加重,中风偏瘫外加痴笑性癫痫。

针灸加治疗慢慢有所好转,却还是会时不时的发笑。

小女儿看到自己老娘受罪,心疼的不行。

在给小便失禁的老人换裤子时,感叹自个娘有儿有孙子的,却没个来看你的,说话直接却是血淋淋的事实。

小女儿晚上和丈夫在外面低声聊天,老人凑过去偷听,那些话让她的心也渐渐退入黑暗之中。

母亲这一折腾,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同时家里还有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

小女儿便就此事问起了母亲那50元,母亲承认钱是自己拿的,给孩子买本子了。

小女儿听到这话,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最后,母亲又从自己手帕里拿出50塞给女儿。

这天,女婿推着老人出门,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包,没有动里面的任何东西,等着失主前来寻找。

却不成想,这是人下的套,女婿被小流氓把身上的所有钱都搜刮走了。

小女儿一家负担越发沉重,实在没有办法,去问二哥,能不能托关系早日送母亲去养老院。

这个大家族爆发了一次大争吵,女性是主战场,儿子们好像旁观者。

二儿媳和三儿媳据理力争,老人在谁家生病,就该谁花钱给老人看。

小女儿看向二哥,希望他至少分担点,还没等二哥说话,就被二嫂一口否决。

问起大哥大姐寄的钱的下落,二嫂一口咬定钱都给老人看病了。

双方就这些钱财争论不休,双标的说法也是淋漓尽致。

给老人看病的说法是,老人在谁家出事,谁出钱。

谈到大哥大姐钱和老宅房子时,小女儿又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资格过问。

活着已是如此艰难,命运还是把小女儿推向了深渊。

小女儿的儿子出车祸死了,留给他们的只有一张通知单和那仅有几万元的赔偿费。

得知这一消息后,小女儿一下子瘫倒在了里屋床上,声嘶力竭的嚎啕痛哭。

门外的老人也因为受到了刺激导致癫痫发作,发出难以抑制的笑声。

这一哭一笑,当真是写进了人间的咏叹调。

最近,老人在小女儿家的日子也该到期了,她有些不舍,却已毫无办法,最终还是在自己那低沉的笑声中默默离开了。

没过多久,女婿在收拾柜台时发现了一张破损的50元钱,这钱看样子似曾相识,尤其是看到上面的字后,女婿才突然明白了一切,他们错怪老人了。

老人回到了二儿子的家里,她当初曾把自己老家的钥匙交给了二儿媳,可这并不能换来儿媳对她的好,只有冷淡和呵斥。

因为老人得了病,时常发出难以自抑的笑声,所以儿子儿媳剥夺了她上桌吃饭的权利。

他们把老人送进了石头屋子住。

日子在继续,老人的笑病也更加严重,她笑的幅度越发剧烈,更是像在痛哭。

然而二儿媳依旧冷言相向。

因为老人的笑,她成了家里最晦气的存在。

为了“驱灾避邪”,儿媳把老人赶到了畜生屋子住。

在这里,老人询问儿子,养老院有没有来信。

她只求养老院能早点腾出床位,即便是去那个地方也好过在这里受罪,至少养老院的床不会咯吱响,房间会有大窗户和遮风挡雨的一扇门。

在牛棚住的久了,老人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有一天,二儿子问她,“娘,你恨我不?”

原以为是儿子良心发现,想起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原来是养老院来信,床位腾出来了,她明天就可以去了。

“娘,明天送你去敬老院。”

老人不由得又笑了起来,只是这笑声中那悲凉萧索如同悲鸣。

老人随后找来一脸不快的二儿媳,提出将自己的传家宝镯子送给她后,媳妇说,“还是俺娘好。”

当天夜里,老人洗了把脸,梳头,照镜子,看着全家福照片,拿出了备好的老鼠药,伴随着微弱的烛光,她在牛棚里结束了自己86年的性命。

可直到临死前,她依旧在向上天祈祷,“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她不是不愿意生,她是不得不选择死。

老人家的葬礼举办的很风光,无论远亲近邻,可是大儿子女儿一直没有出现,只是又寄了钱。

为了热闹,不少农村有在葬礼上搭舞台的习俗,老人一家也不例外。

这边刚唱完了京剧戏曲,那边又开始了歌舞表演,期间还不乏远道而来的亲戚上台对舞者上下其手。

随着互动,舞台之上火辣热烈,舞台之下一片欢腾。

老太太的遗像就挂在中间。

如果她在天有灵的话,看到此情此景,估计也会笑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而这便是所谓的“喜丧”了吧。

老太太走后,四孙子去了上海寻母。

临走前,他到奶奶生前的故居牛棚看了看。

另一边,当婆婆走后,二儿媳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有一次将门外的东西拿到里屋时,被门槛绊得狠摔了一跤。

不知是轮回使然,还是天意如此,在冥冥之中,那个曾经将会变成未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从镜头到故事的呈现方式都太像我们身边经历的事情。

愿这部电影让大家能够好好思考一下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愿这类悲剧不再上演。

1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3-02-05 03:56

    厚养薄丧才是好的,生命是一个轮回

凡白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