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播的《非来不可》,看了第一期,就想推荐给所有人。
作为一个旅行体验类文化纪实节目,该节目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好的风景、好的氛围,有观点碰撞、深度交流,可以说是体验类文化纪实节目类型中的NO.1。
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个节目大概就是由孟非和刘震云两位博学幽默的大叔,和不同的年轻飞行嘉宾一起展开旅程,每期解锁一个不同的地点。
没有任务、没有竞赛,有的只是自我叩问、观点碰撞。当然,它和《非诚勿扰》也没有啥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孟非和刘震云这两位多年老友首次一同出行,看两位老友聊天非常自然有趣。每个旅行地行程分为两天,第一天年轻人安排,第二天由两位大叔安排,可以想象一个地方完全可以玩出不同画风。
第一期节目他们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天空、云彩,还能看晚霞。
第一天是几位年轻人安排的行程,主题是断舍离,在广袤的大草原做一次自我梳理简直太合适不过。
刘震云对断舍离的解读也让人很有启发: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扔东西,断说的是跟自己的关系,要断自己的烦恼;舍才是扔东西,是人跟物的关系;离是要离开那些你觉得不是朋友的人,是跟他人之间的关系。
不得不说,刘震云不愧是作家,每次上节目都金句频出,这波常驻感觉也能抖出不少。
旅行的第一站是音乐人陈鸿宇建造的黑色立方形建筑“众方纪”,众代表人、方代表空间、纪代表时间,三者在此融合。它孤独地矗立在额尔古纳的草原之中,仿佛在辽阔自然中耸立的孤岛,极具象征意义。
这里也是一个供人独处的场域,它的设定是一个人住进去,不能带手机且至少入住三天,对于时刻与互联网连接的当代人,无疑是一种十分具有挑战性又难能可贵的生活方式。
众方纪像是陈鸿宇自我的另一种投射,也成为了他重要的艺术作品。他是第一个在这里居住三天的人,在黑色的屋子里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屋子四周则是无限延展的草原,或许这三天能让人找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宁静。
于是陈鸿宇将嘉宾们带到了众方纪,让他们在里面完成90分钟的独处。当时间被剥夺,90分钟变得失去概念,每个人都呈现了不同的状态。
当然,既然是录节目要进入真正独处的心境也不太现实,但这种环节设计无疑是大胆的,超脱了快节奏的游戏环节,反而让节目进入一种相对安静。
其实众方纪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现代人的避难所,它将入住者拉入一个被动的真空状态,暂时告别烦恼真正地与自己对话。
或许正如刘震云所言,“一个人没法孤独,内心反而是更加热闹和喧哗了”,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释放内心的丰裕。
这是“离”,离开人群。
第二个环节是写五个愿望,然后带着这些愿望来到哈萨尔敖包。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渐变成祭神、祈祷、平安的象征,也是许愿的一个载体。
来到敖包,他们要做的是在写好的五个愿望中只能留下一个进行许愿。
放弃是人生的常态,这个环节模拟了取舍的形态,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时刻做出选择,看似简单却直达内心的纠缠。
最终,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完成了一次对自己内心的叩问。
这是“舍”,关于自我的取舍。
第三个环节,大家在一天将要结束之际驱车来到最佳地段欣赏日出,感受一天中最美的黄金十五分钟。
在这里,每个人都需要伴随落日余晖,喊出自己的烦恼,并和它告别。
“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愿景,但放在此情此景下,至少可以收获开阔的视野与短暂的松弛。
这是“断”,断掉烦恼重新开始。
在一天的旅程中,他们完成了一种关于“断舍离”的全方位阐释,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惬意的姿态,在我看来这种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
至少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被带入了这种思考里。
一天的旅程结束后,他们也进入了夜聊环节,刘震云、孟非两位大叔需要完成年轻嘉宾出的答卷,对这一天的旅程进行回顾。
让人感触的是他们在夜聊中谈到关于社交的话题,孟非提出何为有效有用的社交,刘震云说有效的又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前者带来价值后者愉悦情绪。
我们时常被裹挟在一张无形的交际网中,几乎无法挣脱,也很难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
节目中大家都展示了自己面对这些问题的方式,或许也能够让不同的观众有所启发。
去到一个美好的地方,与不同的人完成思想交锋、代际碰撞,在满目星空的夜晚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情绪,《非来不可》有着极佳的氛围与意义,也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宁静。
很期待下一期节目中新老调换,由二位大叔安排的行程会有什么亮点。
毕竟第一期的众方纪、敖包、落日,都以很有创意的方式挖掘了一种旅行路线,可以想象另一种路线应该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期待一波反差。
之后的节目还会去到成都、南京等地,继续寻找“非来不可”的意义。
很期待之后新老碰撞出的各种火花,以及刘震云老师层出不穷的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