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卡特去世了,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前总统,走完了一百年的漫长旅程。说真的,一百岁,想想看,那可是整整一个世纪啊。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尾声,看过冷战从升温到降温,又亲眼目睹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这一生,他活得够本,也活得精彩。
他临终关怀都足足持续了22个月,这真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事儿。但你别以为这段时间他就什么也没干,反而是对人生做了一场彻底的大回顾。他没有豪言壮语,更不爱自我吹嘘,但那些成就和遗产,却比任何语言都有分量。尤其是在中美关系上的贡献,可以说是翻开了一本全新的历史篇章。
先来说点背景知识。在1970年代末,美国政界里关于中国的问题可是吵得热火朝天。当时尼克松已经开启了所谓破冰之旅,但很多人还是满脑子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作敌对力量。然而卡特这个倔脾气,说干就干,不跟着主流意见跑。他坚持推动一中政策,甚至直接促成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还签署了三项政策。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同时把大使馆搬到了北京。而且,他还决定从台湾撤军,没有玩拖延战术不像当时有人提议学西德模式那样来个慢动作。这种果断,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当然啦,这并不是说他跟台湾撇清关系后就完全放手不管。比如继续售台武器这一操作,就让双方之间的小摩擦不断。不过站在大局观来看,中美建交这步棋,无疑是一招妙笔。如果当初没有他的坚决行动,现在可能根本不会有全球经济版图里的那个中国制造。
不过你要是以为他的外交成绩单只有这一页,那可真低估他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戴维营协议》。这是啥?一句话总结:埃及和以色列因为领土问题闹矛盾,他硬生生把俩国家拉到谈判桌上,还促成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不仅如此,他还尝试解决约旦河和加沙地区自治的问题,可谓用心良苦。这件事放今天再看看,是不是特别反差感明显?现在美国动不动就是无条件支持盟友,而当时卡特却敢逼着自己的铁杆小伙伴妥协,你不得服?
还有个事儿不能漏掉,就是跟苏联搞核军控谈判。当年签订《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简称SALT II)的时候,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盯着呢。虽然因为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条约没能真正落地,但好歹奠定了之后裁军合作的一块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往和平方向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于全球安全格局而言,却是一大步。
咱们换个角度聊聊卸任后的卡特吧。有些总统退下来后基本销声匿迹或者高调捞金,可老爷子偏偏选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一句话形容:越老越忙,而且忙的是国际公益事业。例如推广非洲疫苗接种、改善公共健康危机这些具体事务,一个100岁的老人家还能为了消除寄生虫病这种小事情奔波劳累,你说值不值得点赞?更别提在冲突调解、人权保护领域里留下的那些实打实成果。他是真的践行诺言,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坐办公室发号施令的人物,而是真刀真枪拼命干活的人道主义者。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正面和负面的评价。比如有人觉得他的执政风格太理性、不够强势;也有人批评他国内经济治理表现平平。但这些争议似乎并没有掩盖住他的亮点,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所以,当我们站在如今这个充满纷争和挑战的时代,再回头看看四十年前,会发现一些意味深长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曾经强调多边合作、尊重规则体系的发展路线,如今变成更多霸权行为、大搞脱钩式竞争?这样的变化难免让人唏嘘。
如果问今天的年轻一代,有多少人在意或了解吉米·卡特,大概答案会很少,因为毕竟隔着几个世代嘛。但事实上,从全球化浪潮开始,到维护多极化框架稳定,再到倡导价值观驱动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像卡特这样的人物身上。他们或许名气赶不上华盛顿林肯那般响亮,也未必符合现代政治明星式审美标准,但他们确实通过理性务实乃至艰难抉择,为未来铺垫出不可忽视的一片天地。
所以,我忍不住琢磨,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一下成功领导人的标准呢?如果光靠军事威慑或者商业交易立足,那么所有那些复杂而微妙的人类文明进程岂不是显得轻飘飘毫无意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