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空城计,这是因蜀汉军师诸葛亮而出名的一个计谋。
那是一场非常惊险的对战,卧龙与冢虎之间的精彩心理战术对决。
许多人觉得,司马懿之所以会退兵,是因为诸葛亮装的实在是太像了,其实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或许才是关键。
两个书童是如何表现的?
曹操的空城计关于空城计,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运用了,然后到了三国时期更是有许多人接连使用,比如曹操、赵云、文聘等人。
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其实这是作者根据其他故事编造的。
而且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三国的这些人物中,第一个使用空城计退敌的是曹操。
其实好多人都被罗贯中给误导了,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老板中,各方面能力最强的是曹操,而且他要比另外两人强得多。
江东小辈孙权,典型的无能小人一个,他小时候的那股聪明劲早就没了。
而刘备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三国演义》中说他什么宽厚人道,对待老百姓十分友善,江湖人称“老好人刘皇叔”,其实他就是伪君子一个。
曹操的确有些阴险狡诈,这就导致后人对他的评价经常是误解,勇敢地将自己的缺点表现出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当初曹操带着家人和士兵外出到另一个地方割麦子时,非常不巧,吕布带着大军杀过来了。
以曹操手中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吕布抗衡,于是他便用出了空城计。
曹操急忙让家人和一些士兵爬到城墙上,然后让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载歌载舞取乐。
当吕布来到城门下后满脸惊讶:“这些人见到自己居然一点也不害怕。”
而且下面的城门还开着,这就让吕布有些摸不着头脑。
让吕布还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己都过来了,曹操依旧在和士兵们割麦子,好像他们跟空气一样。
再看看一旁,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吕布见状顿时感觉不妙。
本来曹操布置的这一切就显得非常怪异,再加上有这片树林在。世人皆知曹操比狐狸还狡猾,所以吕布觉得树林中一定有大量伏兵,然后他赶紧骑马回去了。
看到吕布等人渐行渐远,曹操也是捏了一把汗。
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跟曹操的差不多,不过罗贯中写的细节非常多。
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率大军北伐期间,第一次北伐时,本来一路顺利,结果诸葛亮同意马谡去守街亭了。
然后便出现了著名的“马谡失街亭”,这一丢,直接导致蜀军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部白费。
街亭丢掉后,司马懿想着趁蜀军大败,然后直取诸葛亮首级,于是他就领着十多万大军出发了。
当时诸葛亮驻守在西城,身旁没有能够指挥大军作战的将领,而且最主要的是人手也不够,总的只有五千多人。
而且为了运输粮草,诸葛亮还抽掉了一半兵力,也就是说,西城的蜀军最多只有两千多人。
就这么点人要是能打得过十多万司马懿大军,那诸葛亮必是罗贯中笔下的第一男主角。那打又打不过,躲又没法躲,所以诸葛亮能用的只有空城计。
诸葛亮让10多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假扮成平民百姓,他们分别在城里城外打扫卫生,然后毫不遮掩地开着城门。
为了更加烘托出有大军的气氛,诸葛亮还坐在城楼上弹起了琴,一同跟他上去的,是两个小书童。
一个书童手中拿着宝剑,另一个则拿着佛尘,虽然他们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富裕,但两人都聪明伶俐,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把他们带上去,一是为了影响司马懿的判断,二是为了给自己打气。
这么多人站在城前,要说不紧张是假的。
左右两边各站着一书童,诸葛亮的心中多多少少也有点心理安慰。
两个书童往那一站,表情淡定自若的同时还有一丝严谨,他们眼神非常坚定地看着城前十多万魏军,丝毫没有惧色。
这就是司马懿疑惑的一个点。
下面打扫卫生的老百姓,司马懿知道他们是士兵装的,但这两个小书童绝对不是。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年纪不大的读书人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胆子,除非他们背后有十万大军严阵以待,要么就是有其他底气,否则他们不可能这样。
而且司马懿还发现,这两个小书童一边观察魏军,一边用眼神对视,两人好像在用眼神说着什么。
其实他们什么都没说,是诸葛亮让他们故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产生更多怀疑。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顶级军师,对细节的把控必然非常精准。
所以在司马懿看来,最奇怪的就是这两个小书童,像诸葛亮和士兵淡定自若是正常的,而这两个小书童实在是让司马懿捉摸不透。
其实司马懿发现了这是一座空城,那他为何还是没有指挥大军杀进去呢?
城中没有伏兵,就一定代表外面没有吗?这个猜测,是司马懿和将领们共同商讨出来的,于是司马懿赶紧带着大军撤了。
一场顶级的心理对决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诸葛亮也由此保住了性命,为以后卧龙和冢虎之间的精彩较量打下了坚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