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演员是光鲜亮丽的职业,镁光灯下,他们风华绝代,万众瞩目,可鲜有人知,这光环背后,是难以言喻的付出和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有时会被角色“困住”,成为戏里戏外的“双面人”,甚至难以抽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演员们鲜为人知的“角色病”
很多人都记得刘诗诗在《步步惊心》里饰演的马尔泰·若曦,她把若曦的柔情似水、坚韧不拔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无数观众心疼,可拍摄结束后,刘诗诗却久久无法从角色中抽离出来,朋友们叫她“若曦”,她都会拒绝,她说:“别这样叫我,我会走不出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入戏”,而是角色的情感如藤蔓般缠绕,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世界
这可不是个例,老戏骨于荣光在演绎关羽时,那种凛然正气,威风凛凛的气势简直深入骨髓,观众纷纷点赞:“这就是我心中的关羽!”可惜的是,这种深沉的影响在他之后饰演的朱棣身上也显现出来,不少观众觉得他演的朱棣总带着一股子“关羽味”,少了些明成祖的狠辣和城府,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网友们纷纷评论:“于老师还是演关羽更合适啊!”、“朱棣少了点帝王的霸气”,这恰恰说明,演员有时会不自觉地将之前的角色特质带入到新的角色中,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演员具备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克服
再看看那些在剧中饰演过悲情角色的演员,陈晓旭老师饰演林黛玉后,据说也曾长时间沉浸在那种忧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这多少也对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赵丽颖在拍摄《知否》后,据说在与父亲的交流中,也延续了剧中人物的一些说话语气,这便是“角色后遗症”的一种表现
这不仅仅是演员个人问题,更反映了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演员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甚至需要经历角色的人生,这对演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演员是“戏精”,这也许是对的,但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拥有着比常人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更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专业的表演技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去演绎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为观众带来感动和震撼
我们也要看到,演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也会疲惫,他们也会受伤,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也应该欣赏他们为艺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我想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的演员是谁?你最喜欢的角色又是哪个?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感受,让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欣赏一起感受演员们创造的艺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