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除去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初婠历史 2024-12-18 13:37:0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它的疆域广阔,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被称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然而,唐朝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就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动乱和衰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场动乱就是黄巢之乱。

黄巢是唐末时期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的农民军曾经攻陷长安,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黄巢之乱被认为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黄巢虽然残暴,却也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那就是藩镇制度。

那么,藩镇制度是什么?它又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毒瘤”呢?

什么是藩镇制度?

藩镇制度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一种军事行政制度。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这些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甚至垄断税收。长此以往,手握重权的节度使必然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于是便开始上演潘镇割据的局面。最根本的结果就是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据《旧唐书》记载在唐僖宗(862年~888年在位)时期“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

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故史称“唐亡于黄巢”。

藩镇制度为什么是一个“毒瘤”?

藩镇制度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毒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藩镇制度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由于藩镇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并且可以世袭或自立,他们往往不服从中央的命令,甚至反叛朝廷。

这样,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也失去了稳定的财政收入。藩镇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伐,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藩镇制度使得唐朝从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成了一个分裂的封建割据国家。

藩镇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藩镇节度使为了维持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他们往往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欺压百姓霸占田地,导致了农民的破产和流离。

这样,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影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同时,藩镇节度使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往往阻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使得社会变得封闭和保守。

藩镇制度破坏了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普及。由于藩镇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他们往往排斥和打压有才华和有志向的文人士大夫,使得文化人才难以得到重用和发挥。

这样,文化事业就失去了活力和创新,也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藩镇节度使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往往利用宗教和 superstition 来愚弄和麻痹人民,使得教育水平下降,思想开放程度降低。

黄巢之乱如何拔掉了藩镇制度这个“毒瘤”?

黄巢之乱是唐末时期最大规模、最持久、最深刻影响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以贩盐为生,读过书,能骑善射。他曾组织过武装盐帮,同唐政府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他对唐朝的统治,早有无比的仇恨,想要谋反推翻唐王朝。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之乱对于藩镇制度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是黄巢起义军在其攻占长安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并且废除藩镇节度使制度,并且将其领地划分为十二路,并且任命自己信任的将领为路兵马使,并且实行军事管辖,从而削弱了藩镇的势力,恢复了中央的权威。

间接影响是黄巢起义军在其攻打各地时,与藩镇节度使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消耗了藩镇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使得藩镇节度使无力再与中央对抗,也无力再维持自己的割据局面。

黄巢起义军虽然最终被唐朝的忠臣李克用、朱温等人平定,但是他们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黄巢之乱是一场对唐朝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结束了唐朝的统治,也结束了藩镇制度这个“毒瘤”的存在。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