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奥赛选手于行健坠楼去世,仅16岁,最后一刻喊:妈妈救我

秘闻娱超 2025-04-09 15:17:16

“他还那么年轻,怎么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呢?”

16岁少年于行健,曾经多次入选国际奥赛、获得多枚奖牌的天骄之子却在花一般的年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讣告发出之后,无数网友惋惜且好奇,大家都想知道为何这样一个天之骄子会选择坠楼,直到于父的悼文发布出来之后,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天才”的挣扎。

在于父的文中,于行健并非只是一个每天只想学习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也想寻找自己的世界,叛逆期不想要学习、不想要运动的普通孩子。

但于行健的父亲醒悟时终究还是太晚了,他听到孩子最后的话是那句本能的:“妈妈,我疼,救我。”

曾经的少年天才

于行健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他在信息学领域的成就几乎可以用“天才”来形容。

仅仅14岁,他就作为辽宁省唯一一位入选国际初中生信息学奥赛的选手,开始了他在全国甚至国际舞台的闪耀表现。

在多个重要的国际大赛中,他不仅有奖项在手,还凭借其出色的表现,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家乡的骄傲。他参加的赛事不仅仅是国内的各种数学、编程竞赛,还包括国际性的挑战。

在Maths Tour(数学赛)、Coder Tour(编程赛)等国际赛事中,他屡获荣誉,包括优胜奖、优秀奖、银牌以及金牌等多个奖项,足以让任何人感到钦佩。

在信息学奥赛的赛场上,他的身影总是亮眼的存在,他的成绩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那时无数人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甚至可以说,他被认为是未来IT领域的“璀璨新星”。

然而,这些外界的赞誉和荣耀背后,却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满足。相反,这些成绩和荣誉,逐渐变成了他无法承受的负担。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他似乎永远都是那个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的天才少年,而这些期望和压力,如同无形的重担,悄然压在他的心头。

压力的积累与精神的崩塌

于行健并非孤单一人,身边也有许多人为他的成绩感到骄傲。然而,他的内心却早已并非表面上那么光彩照人。

面对父母的期望、学校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他未来的期待,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疲惫与无力。

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困扰开始愈加明显。在青春期,原本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少年,开始对学习、对学术产生了抵触情绪。

无论成绩如何,他的内心都感到空虚和焦虑。尽管他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痛苦,但他的情绪变化却逐渐显现出来。

成绩的高低,奖项的多少,似乎都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洞。尤其是在面对不断加重的学业压力时,他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从竞争中得到乐趣。

每一次的成绩排名和比赛名次,都是外界对他的期望的体现,但这些期望的压力却让他逐渐失去了对学术的热情。

学业和比赛,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不是曾经让他感到兴奋和骄傲的梦想。更为复杂的是,于行健在成长过程中也逐渐感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

学校里的其他孩子,或许并不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而他作为一个被过度关注的天才,总是被要求达到更高的标准。

尽管他在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但这一切的成就和外界的认可似乎并不能让他感到满足。

相反,这些成就只是在他心里加深了孤独感。他无法与同龄人真正建立联系,也没有能够倾诉自己困惑的朋友和空间。

这种心理上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严重。在他离世前不久,他曾向父亲表达过自己想要寻找自己世界的愿望。

然而这个愿望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与理解。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压抑的情绪无可抑制地爆发,成为了他无法承受的负担,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父亲的悔恨与反思

于行健的父亲在儿子去世后,撰写了悼文,字字句句透着悔恨与不舍。他回忆起儿子从小展现出来的非凡天赋,曾经以为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幸运。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快乐,开始抗拒那些他曾经热爱的事物。

他变得内向、沉默,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疲惫,父亲终于意识到,他的儿子并不是像外界看待的那样,一直享受着光荣与荣誉的光环。

父亲回忆道,儿子在学业上的成绩一直是他和妻子引以为豪的事,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

尽管他们一度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

孩子的内心渴望的,不仅仅是成绩上的突破与荣誉,更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与爱的关怀。

悔恨如同乌云笼罩着父亲的心头。尽管父亲竭尽全力去为儿子提供一切,但最终却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孤独与压力。

他感到无比痛惜,曾经以为自己为孩子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对未来的恐惧和内心的挣扎。

父亲在悼文中写道,尽管他愿意为儿子去掉任何一份压力,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那种无法弥补的遗憾,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底。

1 阅读:4

秘闻娱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