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失业北漂女:当AI写出80分文章时,我选择交出99分的真心

是京京呀 2025-03-12 23:06:17

你好呀,我是京京,这是我第52篇原创文章。努力靠自媒体养活自己的北漂姑娘,今天更要加油鸭!

命运总在拐角处埋藏惊喜,再一次,写作拯救了我。

35岁,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被裁员大潮推至悬崖边缘,不知何去何从时,那支在岁月里时明时暗的笔,再次成为照亮深渊的火把。

时而提笔,时而搁浅,反复如此,写作无疑是我生命中断断续续坚持最久的一件事。

写作于我,是宿命般的羁绊。

“我与写作”的前世在哪里呢?10年前2015年11月10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10年后的今天,2025年3月8日,再续前缘,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翻看过去的文字,我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我确实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不好意思,各位,容我自恋/感慨一下)。

彼时的文字像林间小鹿般鲜活灵动,而今却染上新媒体时代的“工业气息”。这10年间,文字市场从铅字到像素的蜕变中,我也不自觉成为了时代的拓印者。

如今,ChatGPT掀起内容狂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现在的文章弥漫着“AI”的“机器”味,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然而,这一次,我选择“逆流而上”,我希望在当前的“AI”自媒体大潮中找到新的出路--在算法统治的文字丛林里,开辟一条带着心跳声的小径,“用心”比“用脑”更重要!

AI的大脑装满了知识,但它缺乏人情味儿,无法用心去写作,因为它没有心。

而我们写作者呢?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心灵的表达,承载着我们的灵性。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写作道路上,能够战胜AI的制胜法宝。

AI或许能替代文案工作者,但它永远无法替代心灵写手。我手写我心,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我们更应守住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014:文字江湖初试剑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2014年大四实习时,我放弃了专业方向(其实是自己没学会),一心想找一份文字编辑的工作。

然而,专业不对口,再加上自己除了在博客和QQ空间写些零散的碎碎念,几乎没有任何成熟规范的写作经验,投简历时屡屡碰壁。

后来,陈欧救了我!凭一篇“我为自己代言”的自荐信,我成功进入浙江信鸽协会,获得了一份文字编辑的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典型的“追热点”啊,但当时我并没有“追热点”这一概念,完全是凭感觉去写,如此看来,我还是有点天赋傍身的!

信鸽协会只有4个人,老板是从新华社出来的段老师,他是杂志的主编,协会每个月出版一本内部杂志,会员们提交的文章则由我负责校对。

第二个月,段老师让我发表文章,我便写了一篇《16岁与22岁的对话》,矫情至极,却也真诚无比!

这份工作,我只做了3个多月,便在毕业季的6月份骑行川藏线去了。

但我永远记得段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京京,你要多读书,才能写出好内容!”

2015-2019:新媒体浪潮弄潮儿

2015年5月,我开始了为期5年的公众号编辑工作,换过几家公司,写过网剧宣传、茶道文化、健身题材、娱乐主播故事等类型的文章。

新媒体是新兴行业,没有所谓的标准,谁能写出10w+,谁就是优秀代表!

我这个写作门外汉,稀里糊涂、鬼使神差般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在不成熟的体系中,一个人既是编辑,也是运营,既要忙着追热点,还要复盘营销数据。熬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夜晚,也算是圆满,好歹这么多年,也是用爱好养活了自己。

2019年9月,我开始写头条。彼时,头条还推出过“征稿”活动,每天会选出优秀文章进行奖励,一篇文章高达1000元,真金白银,马上就能打入账户。

那个时候,头条的写作生态非常好,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写作者。我们的写作群中,有几位小姐姐非常厉害,每个月能上稿十几篇,而我在不懈努力下,也成功上稿了5篇。

从公众号到头条号,我像文字游侠般到处穿梭。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创作过若干篇10w+文章,也见证过流量的波涛汹涌。

我曾有一篇爆款文章,100多万阅读,将近万人加微信,拉了20多个社群,超额完成KPI。

新媒体的旋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流量过后,浪潮过后,唯有热爱才能长久。

2020:疫情寒冬中的文字篝火

2020年疫情爆发时,我所在公司从40多人只剩下5人,我是留下的5人之一,但薪水也只有一半。于是,写作成了我唯一的救命稻草。

我想靠写作养活自己。

我一个人窝在狭小的隔断的房间里,不见天日,不知昼夜。如果能靠写作养活自己,那我便不再找工作了,但同时也无比焦虑。

那时写作变现主要是头条中稿,再就是给大号投稿。

头条的奖励从1000元变成300元,直到最后取消,我也没有再上稿。

我也试着给一些大号投稿,但都被拒之门外。

惶惶不可终日。显然,靠完全的自媒体写作,我养活不了自己。

后来5月,公司业务恢复正常,我重新开始上班,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的时候,靠自媒体养活自己的焦虑才戛然而止。

忙碌的新工作内容,让我的自媒体写作暂时搁浅。

2020-2025:在数据洪流中变得理性

随着公司业务的调整,我也从文案编辑转向了直播运营,写作的频率也逐渐减少。

转型的日子里,每天与算法为伴,与数据为友,我也慢慢从感性变得理性。

如果说做运营以前,我的感性是90分,理性是10分的话,那现在,感性是65分,理性是35分。

我仍然是一个感性占上风的人,但我也学会了更理性看待这个世界。

这5年的时间,我很少再写文章了,在2021年的3月、2024年的6月两次重启后,很快又以失败告终。

我在自责中断断续续,现在回过头来反思:当我有退路的时候,更愿意待在舒适圈里!一切都是因为我想要结果的心不强!

不过,值得安慰地是:这5年的时间,我仍然断断续续地读书,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几万字的日记,工作的总结、人性的反思,随性而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严丝合缝成为一篇篇文章,所以,只是自己看。

我很庆幸,这些懒散的文字,保留了我的灵性,保留了我的率真!那些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是我35年生命中的吉光片羽。

2025年的1月,我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第一反应还是靠写作自救!犹如5年前疫情时的迷茫一样!

靠自媒体养活自己,依然是天方夜谭,但这次,我想坚持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现在的我,比5年前的我,心量强了很多,我相信自己能找到一条平衡之路,我相信自己能找到想要的结果,我相信自己终将会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大女孩!

以前的灵性,代表着小女孩的天真,而如今的文字,融入了成年人的思考。这是成长的变化,也是我生活环境和阅读习惯所带来的改变。

与同龄人相比,我或许依然显得幼稚,但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简单、纯真、热情、积极,同时也落落大方!

如今站在AI与真人写作的楚河汉界,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当机器能批量生产80分的标准答案时,真正动人的永远是那些带着体温的、或许不够完美却足够鲜活的99分真心。

当文字逐渐沦为数据饲料,我仍固执地相信:每个用心写就的汉字,都是投向虚无的锚点;每篇承载真情的文章,都是对抗异化的武器。

这条路或许艰难,但最美的风景,永远在翻越最陡峭的山脊之后。

我会写下去,一直不停地写下去。

关于作者:90后,靠读书做自媒体,逆天改命的农村第一代女大学生,没有211、985的光环,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突破农村贫瘠的思维认知,积累人生第一桶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的人,永远有资格重启人生,读书改变命运,我可以,你也可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