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太极拳的掌型及变化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4-07 18:49:06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也有许多糟粕,很多人并没有学会学通就开宗立派,创拳,出现了很多没有价值的套路和门派,令武术鱼龙混杂,垃圾信息量巨大,对后人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技击形式,中国是全世界最全的,技击技术也是最全的,用掌是中国武术和特色,很多人理解不了掌有什么用,因为现代人不练功了,掌不如拳伤害大。在以前的拳谚是:拳不如掌,掌不如指。因为在有功力的前提下,拳的压强不如掌,掌的压强不如指。有功力的人,指头可钻砖,可捏碎核桃,可点碎绿豆。掌的功力大家可以看鸽武缘,还有一些硬功表演,特别是练鹰爪功、铁沙掌的。有一定的功力,掌打到敌人身上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也就是说,掌在技击中起作用,必须有硬功加持,我们现在只讲技术,功力暂且不论。啰嗦这么多,目的就是我可以专心谈掌的技术,以免杠精抬杠。

中国武术的掌型很多,特别是八卦掌,最早是什么掌形不清楚,但我知道后来开枝散叶之后,“宗师”们各创了很多的掌型。其它的武术也是如此,有的门派特别强调他们是什么掌,我觉得这都是对武术的死板认识,说到底就是没有理解武术。

单说我们太极拳,有什么瓦楞掌、柳叶掌……我可以断言,但凡固定讲一种掌型的,都是错误的,道理我下面会讲到。

洪式太极拳是由陈式来的,现代陈式讲瓦楞掌,虎口是分开的,手是死板的。而洪式太极拳的掌型是这样的:四指并拢,拇指微贴食指,虎口是关闭的。但我们这种掌型是一般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掌都这样。

因为洪式拳要求手指会转,手指转,掌型就会变,随着不同的角度和技击需要转成不同的掌形。

记住,四指并拢,拇指微贴,虎口紧闭,这只是一般情况。比如划单手圈,都是这种掌型。练拳时,也多数是这样的。但根据需要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时候拇指与食指分开,虎口也张开。比如六封四闭的后手。说是在胸前划小圈,那也是不对的,而是配合前手的动作。拿对方手腕,根据不同的位置,手形状会有变化,拇指一侧,外缠,其它四指一侧,内缠,而且是螺旋形状,各司其职,控制对方的整个身体,使其进退不得,这时虎口能不分开?六封四闭最后一动双手按时也是虎口分开的。所以说拇指微贴食指只是一般情况,像挑掌、插掌、劈掌等。凡是抓拿的,虎口都要分开,严格来说,这不是掌形,而是爪形。按时虎口也要分开,不光六封四闭,双推手、抱头推山等都要分开。

掌的领劲,洪公讲中指领劲,这是指公转。自转时,拇指和食指分别领劲。顺缠时拇指外翻,小指内裹;逆缠时拇指里裹,小指外翻。自转时拇指小指分别领劲,中指为中轴。公转时中指领劲,像毛笔的中峰。

手指会转,这是洪式太极拳的一个特色,实际上是太极拳的一个特征。其它太极拳如果没有这一点,手死趴趴的,甚至还要总是保持某一形状,或者要放松都不对。它是要转的,并且是力达梢节的,所以必须会转,转得对,这个功夫我专门练了三四年。就是每一个手指都会用力。整个手掌转动的时候,所有手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秩序转动。这是细功夫。

手掌根据不同的用法有不同的形状,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是很多人思维僵化,总是某个名人说什么样就死抱住不放,以为里面有什么深奥得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

练手会转,是效率最高的。手会转了,手臂就会转了,所以缠人用胳膊也能做到。

手的转动特点像按饺子皮,下塌外碾就是往下按的时候又往外转,往内碾,省力却不费距离。又像花纸,把一叠整齐的烧纸用五指把它们分开,便于燃烧。反复演练,直到得心应手。

还有一种练习手指会转的方法,那就是有意识地练习握拳和捏勾手。顺缠攥拳,每根手指逐上合上,不要大把攥。逆缠捏勾,也是每根手指逐一合上,不要像抓东西,一把就捏过去。

我学拳的第一个老师教我闲着没事学用手做拨浪鼓的左右转动。当时没有入进去,觉得很无聊。现在学会了,没事那么转转也很有趣。

我现在的老师才是真正让我认识到手指会转的重要意义的。我跟她学的其中一个窍要就是手指必须会转。尊重老师,对老师说的话特别信任,认真去练,结果是点的突破带动了面的进步。

专项训练,加上练拳时不停地转动,变换形状,久而久之,功夫就涨了,手指特别有力,上次遇上一个年轻人,他质疑我练得不对,我让他试了试,他对我的手和胳膊特别有力觉得很吃惊。

手指会转的保健效果也特别好。因为人体的所有脉络在手上都有,它们在手上汇聚。中医认为按摩手上不同的穴位会得到不同的收益,对于各种瘀堵都有帮助,对于宣泄和聚能也有益处。

总之,太极拳也好,任何拳术也好,手掌都得会转,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形状,其中手指也得会转,死抱住一种掌型是不对的。这里面也有对立统一问题,也有分合问题,也有三节问题,也有节节贯穿问题,是一个小系统,各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整体,既不是散的,也不是囫囵的,是整合的。手掌的整劲问题与整个身体的劲整是一样的道理。

洪式太极拳的功夫就是这么细,这才是太极拳该有的样子。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