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十一)郭子仪功高盖主,为何不被皇帝猜忌,享尽荣华?

惊心鸟 2024-11-25 01:26:55

作为中唐第一名将,郭子仪的人生堪称中国古代名将的典范。他是平定安史之乱和打败吐蕃入侵的第一功臣,是扭转唐朝颓势的柱国老臣,可以说是名垂青史。他作为唐朝军队第一人,一度掌握着中央禁军和地方藩镇军的最高军权,从功绩上面说他功高盖主也不为过。他的资历极老,从唐玄宗到唐德宗,横跨四朝皇帝,其政治地位和声望在朝廷中无人能比。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这种功高盖主的老臣向来难有好的结局,大多数会在事后遭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被卸磨杀驴。然而郭子仪不仅享尽荣华富贵,而且最高礼遇得以善终,让人好不羡慕。

古人评价郭子仪用了不少溢美之辞,但有一句话受到后世的推崇,那便是“功高盖主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朝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句话完整总结了郭子仪在唐代宗李豫时期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成为后世权臣梦寐以求的境界。因此很多后世的文人学者研究郭子仪,对他如何在功高盖主和权倾朝野的情况下,赢得皇帝和朝廷的信任,感到疑惑不解。文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一的说法,在历史文献中争论不休。然而纵观这些历史文献,却发现大多数是主观臆测和断章取义的,并没有真正的把握住郭子仪这位政坛不倒翁的奥秘。

对于郭子仪屹立于唐朝朝廷不倒的秘诀,大多数人倾向于他及时放权,让唐代宗李豫顺利的收回了唐朝的兵权。这个说法主要是在于安史之乱后,李豫重新进行唐朝的兵力布置,开始收拢兵权,对平叛的大功臣明升暗降的操作。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藩镇军的将领,如仆固怀恩等人,不甘放弃兵权,采取了过激的手段,甚至引发了叛乱。即便是作为安史之乱的第二功臣的李光弼,也回绝了李豫任命他为东都留守的官职,为了兵权长期逗留于徐州扬州一代。而郭子仪作为大军统帅,则表现得非常配合,主动交出兵权,出任长安留守。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郭子仪的这种配合的态度让李豫感到信任和放心,这才保住了一生的荣华富贵。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郭子仪交出兵权后的确得到了李豫的信重。后来的仆固怀恩叛乱和吐蕃入侵的战争中,郭子仪也顺利的重新掌权,再度统帅出征平定叛乱,维护了唐朝的稳定,这都体现出了李豫对郭子仪的信任。可仔细推敲也有难以置信的地方,因为中国历史上主动交出兵权的名将大臣不少,但得以善终的却是凤毛麟角。很多名将在交出兵权后依旧被皇帝猜忌,最终在各种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有人说是唐代宗李豫品德高尚,这才成就了郭子仪辉煌的下半生。这种说法其实是非常天真的,唐代宗李豫并不是看起来那么高尚,实际上他也是非常腹黑的皇帝。他用法家的权谋之术治国,喜欢任用奸臣,对忠臣常常心怀猜忌,如李泌、颜真卿等名臣都难以被重用。对李豫主动交出兵权的名将不止郭子仪一位,但却只有郭子仪没被事后清算。安史之乱的另一位功臣来瑱,便是在交出兵权入朝后,被朝廷追究平叛时期拥兵自重和陷害友军的旧账,最终死于非命。正是因为有了来瑱的前车之鉴,这才有仆固怀恩的叛乱和李光弼的拒绝入朝。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郭子仪选择了自污的手段,向李豫要求了很多财富和美色,表现出贪图享乐的态度,让李豫觉得他没有野心,所以才能自保身家性命。这种说法在很多古代典籍上都有,一度被神话成权臣自保的妙招,在古代官场非常流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就是想当然的,完全是把李豫当作不通世故的孩子来糊弄。实际上这种策略也是行不通了,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后来的皇帝谁敢真正相信权臣只为了贪图享乐。李豫并不是天真的儿皇帝,他是扭转唐朝叛乱大局的皇帝,尤其精于权谋之术,根本不可能这么被糊弄。

历史上流传的那些郭子仪向李豫要求财富和美女的段子,只是他们二人向朝廷众臣演的一场双簧戏而已。郭子仪的官爵达到了朝廷的顶峰,但在平定藩镇叛乱和回击吐蕃入侵的战争中再次立功,这就让李豫非常尴尬了。李豫赏无可赏,但不赏又会有伤下面军队的军心,这让他势成骑虎。郭子仪要了财富和美女,这就是给了李豫下台阶的机会。李豫用这些进行赏赐,并不是为了拉拢和奖励郭子仪,而是让下面的将领和军士知道立功受奖的激励作用。实际上以当时郭子仪七八十岁的高龄,真给他弄几个美女,他身体也吃不消了。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分析,郭子仪之所以称为唐朝的政坛不倒翁,其关键在于当时的局势根本离不开他。一旦他有个三长两短,唐朝便会陷入到分崩离析,甚至亡国的危险境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依旧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尤其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个个是骄兵悍将,朝廷方面难以指挥。而以安史旧将田承嗣等人为首的河北三镇更是听封不听调,向朝廷各种伸手,但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甚至为了争夺地盘与别的藩镇发生内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李豫既要维持国家内部的稳定,还要收拢兵权,实在是非常艰难。

外患则是因为唐肃宗李亨调用了边境的各大藩镇军队入内平乱,则造成了唐朝边境兵力空虚的窘境。因为藩镇军平叛后不想回到边境艰苦的地方,使得唐朝边境时刻面临外族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便是吐蕃军队。吐蕃联合了当时西域的党项、回纥等各部族军队,还与拥兵自重的仆固怀恩联合,时常袭扰唐朝边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豫必须要稳定唐朝局势,防范和应对吐蕃入侵,恢复安史之乱破坏的民生和国力,朝廷方面有着极大的压力。而郭子仪的存在,从军事上稳定了这个大局,让李豫能够从容的进行自己的执政方略。

当初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组建反攻平乱的军队,便是以郭子仪的朔方军和李光弼的北庭军为核心的。因此郭子仪和李光弼在藩镇军中声望极高,安史之乱平定后成为唐朝军方的领袖人物。李豫即位后本想重用李光弼,让其成为稳定国家大军的柱石之臣。但因为朝廷排挤外族将领的风气,以及李豫收拢兵权操之过急,反而让李光弼感到疑虑。再加上李光弼之前与李豫的政敌越王李系来往密切,这让他心里忧心忡忡,最终抑郁而亡。李光弼之死打乱了李豫的布置,能够做国家稳定器的柱石之臣便只剩下老迈的三朝老臣郭子仪了。

以郭子仪在藩镇军中的声望和地位,使得各地的藩镇军即便对李豫不满,也不敢公开跟朝廷叫板。即便是骄横跋扈的安史旧将田承嗣,面对郭子仪派去的使者,也只能规规矩矩的下跪行礼。当时走在藩镇军地盘上的运输辎重队经常被打劫勒索,但郭子仪的运输辎重却畅通无阻。甚至出现了郭子仪的辎重队将领,在各地藩镇受到高级礼遇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郭子仪的威名是打出来的,各地藩镇不得不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多藩镇出自于郭子仪门下,郭子仪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变成光杆司令,仆固怀恩就是这样败的。

在对吐蕃入侵的战争中,坐镇河中的郭子仪指挥了战争的全局,屡次击败吐蕃大军,稳定了唐朝边境的局势。他在军事上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外战争和维护边境安全,也是通过排兵布阵来减少各地藩镇对唐朝两京的威胁。郭子仪在致仕前最后一战便是彻底打垮了吐蕃军队,使其再无力大规模的入侵唐朝,让唐朝边境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可以说郭子仪的存在,让唐代宗时期的局势逐渐归于平稳。虽然国内藩镇依旧有着小规模的冲突,但没有威胁到朝廷。他们对朝廷有着各种不满和埋怨,但却不敢跟朝廷正面做对,给唐朝国力回升留下了较好的环境。

正是出于军事上稳定国家大局的需要,而郭子仪又是独一无二的三朝老将,所以李豫才对其最高礼遇,让其享尽荣华,权倾朝野。李豫的态度也决定了宦官集团的态度,即便是安史之乱时各种为难郭子仪的鱼朝恩,也在后面对郭子仪保持着良好的私交。李豫还通过与郭子仪联姻来拉拢两家的关系,让郭子仪的六子郭暧迎娶了升平公主,这便有了经典的《醉打金枝》的故事。因此郭子仪对于李豫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绝对不能猜忌和排挤的。李豫执政时期先后有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掌权,但他们对李豫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了郭子仪。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郭子仪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唐朝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郭子仪去世后不到半年,河北三镇便发起了叛乱,最终引发了泾原兵变。这迫使唐德宗李适不得不放弃长安,逃到梁州行在避难。这是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第三次放弃京师长安出逃,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如果郭子仪健在,河北三镇根本不敢背叛朝廷,平叛的军队也不敢发动兵变。只要郭子仪坐镇长安,攻打长安的藩镇军队一句话就会被自动缴械,反叛的藩镇节度使们会被中下级将领格杀后将首级献给朝廷。有了仆固怀恩的前车之鉴,藩镇节度使们根本不敢如此狂妄,这便是郭子仪成为政坛不倒翁的奥秘所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