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塞写诗的唐代诗人,是为利还是为名?
要说中国人,谁不爱大唐,谁不爱唐诗呢?
唐诗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张若虚,到贺知章、张九龄,再到"盛唐十杰"有多......
比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诗人多了,也就分出很多派系了。
比如:浪漫主义派,现实主义派,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
咱们今天来讲讲边塞这一派哈。
在唐朝,你要是想当官,只有两条路:要么考科举,要么靠人举荐。
嗯,其实,还有一条非常危险又刺激的小路,那就是当兵。
问题来了,国富民安,哪有仗打?
是这样的,唐朝前期几个皇帝都很给力,攒得家底有十层楼那么厚,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了。
有些人啊,一有钱就膨胀,甚至整天想着怎么烧钱,怎么找刺激。
打仗“开边”,也就是占地盘,这事儿就非常符合他们的需求啊。
从反侵略战争到主动攻击,唐朝皇帝的胆子真是撑肥的。
皇帝在全国划片设立军区,军区长官也就是所谓的“节度使”。
他们管着几个省的军队、钱粮和百姓,能从中央拨款,还能做点小生意入自己口袋。
关键是行政班底都是他们自己的人,也就是说:他的地盘他说了算,皇帝不在,他就是皇帝。
哪里有人,哪里就需要文化人对不?
“节度使”都是些粗人,杀敌可以,动笔嘛,还是得有人配合;
所以,需要招聘文职来做做人事,搞搞行政,这也就吸引了一些文人铤而走险来到军队,勉强讨个公务员当当,说不定哪天随部队立了大功,做大官就有希望了。
唐朝的文人,打仗不一定行,但写诗肯定是一把好手, 走到哪儿写到哪儿,这就发展成了一种诗歌流派:边塞诗派。
比如,写边塞的景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描写真实的沙漠风景,壮美辽阔。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夸张手法,形容偏远地区的雪花比草席还大。
再比如,写军队的生活: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是说早上收到紧急军情,傍晚就赶到了案发现场。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是说战斗很惨烈,身上的铁甲都碎了,还被敌人重重包围。
最后比如,写想家的心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意思是明月照得我想家,想妈妈,想隔壁小芳啦,反正就是不怎么想打仗。
那么,一说到边塞诗人,你最先想到谁?
高适?王之涣?王昌龄?岑参?王翰?
王翰性格最叛逆,好像一辈子都在过青春期似的,咱们就先讲他吧。
《凉州词》你还记得背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打仗前为什么还喝这么多酒?他有一万种理由,主打的就是一个走心,既有豪情又有悲壮。
跟王翰一样很有个性的,还有李颀。
本来吧,他刚开始写边塞诗也是非常兴奋的,写得那叫一个激情慷慨,后来写着写着发现战争太惨烈了,开始为“世界和平”摇旗呐喊了。
他写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一个主题:反战。
比如这首《古意》,说的是出征前的琵琶曲,让全军失声痛哭,侧面反映了沙场上的残酷与凶险。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再写到后来,根本就控制不住了。
比如《古从军行》这首诗,直接就是骂皇帝好大喜功,牺牲无数人,啥都没得到,也就是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这点小水果。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是不是很猛?
最后,咱们再来讲讲不猛却非常有气势的大佬:王之涣。
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唐代边塞诗人四大家”。
王之涣出品,必属精品,他的诗只保留下来六首:《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
学者们认为,这里面两首小学生必背的诗应该排到唐诗前十的位置,尤其是这首《登鹳雀楼》,到了前三的水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后两句从景色导入大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另外这首《凉州词》,更是令同行赞不绝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枊,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是,这地儿很壮阔,很荒凉,很远很远,就连风都吹不过来,将士们心里苦啊。
王之涣就是这样,用最朴实的词,造最深远的意境。性格还挺风趣的。
这里啊,跟大家分享一个“斗诗”的小故事。
某个小雪天气,他和高适、王昌龄三个人约在酒楼谈人生理想。
当时他们已经小有名气,依然囊中羞涩,所以是赊酒喝。
喝着喝着吧,远处的舞台上来十几位歌妓登台唱歌,嗯,那会儿的歌其实就是诗,诗就是歌。
歌词哪来的呢,就是这些有名气的诗人们写的。
王昌龄提议说:“今天咱们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最厉害。”
总算有个办法能分出高下了,王之涣和高适信心满满开始“PK”。
仔细一听呢,歌妓们先是唱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然后,歌妓们唱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再然后,歌妓们又唱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正得意呢,王之涣指着一位身穿紫衣、气质最好的歌妓说:“我的诗都是高级货,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终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得认我是老大。”
三个人再次信心满满竖着耳朵听。
这位紫衣姑娘也是争气,一开口就唱:“黄河远上白云间......”
后来啊,这个故事以三位大诗人的开怀大笑而终结。
王之涣究竟有没有当到老大,咱们不清楚哈,毕竟“边塞诗人四大家”岑参不在参赛现场。
好了,这期的边塞小菜给大家开开胃。关注我,咱们下期讲打仗和写诗一样厉害的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