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种豌豆的技巧,覆膜有讲究,产量能多一大截!

梦幻泡泡糖 2025-02-13 19:46:34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都有着独特的技巧和奥秘,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在豌豆种植上有着自己的拿手好戏。今天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四川人种豌豆的技巧,看看覆膜这一环节有何讲究,为何能让产量增多不少。

豌豆,这种小小的豆类作物,在四川的土地上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与收获。在传统种植中,豌豆的生长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就拿气候条件来说,四川气候湿润,雨水相对充沛,但这种环境也容易造成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而且,温度变化也较为频繁,对豌豆不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豌豆的发芽期,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来说,15 - 20摄氏度是最为理想的范围。如果温度低于10摄氏度,发芽就会缓慢;而温度高于25摄氏度,可能会导致发芽率降低。

我们先来看看不覆膜种植的情况。在没有覆膜的情况下,土壤水分蒸发难以控制。据数据显示,在阳光充足的天气下,没有覆膜的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速度每小时可达0.2 - 0.3升每平方米。这无疑增加了水资源浪费的风险,而且土壤的水分含量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不利于豌豆根系的均匀生长。同时,没有覆膜的土壤,在雨水过大时容易积水,造成土壤缺氧的状况。曾经有实验证明,土壤积水时间超过6小时,豌豆的根系就会开始出现损伤。

再说说病虫害的影响。没有覆膜的地块,豌豆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例如,常见的豌豆蚜虫,在没有覆盖保护膜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一道物理屏障,蚜虫的数量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一般情况下,每株豌豆上蚜虫的数量可能在短短一周内从几只迅速增长到几十只。这些蚜虫会吸食豌豆植株的汁液,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最终使得产量降低。相关数据显示,不覆膜的豌豆植株因为蚜虫危害,产量可能比使用覆膜的植株少15% - 20%。

而四川人在种豌豆时采用覆膜,那是大有讲究的。首先在覆膜前的土壤准备方面,要深耕土壤达到25 - 30厘米。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深耕后的土壤松软,豌豆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向下和向四周伸展。此时如果检测土壤的疏松度,会发现相比未深耕的土壤,容重会下降0.1 - 0.2克每立方厘米。

在覆膜的选择上也不容马虎。四川地区一般会选用黑色的聚乙烯地膜。这种地膜厚度大约在0.008 - 0.01毫米之间。相比普通的白色地膜,黑色聚乙烯地膜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在春季气温较低的时候,它能使得膜内土壤温度在白天提升3 - 5摄氏度,在夜间降低热量散失,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实验数据表明,在同样外部环境下,覆盖黑色聚乙烯地膜的土地温度波动较小,更利于豌豆根系的生长发育。

覆膜的方式也有很多技巧。一般是采用条播覆膜的方式。在播种时,先按照行距30 - 40厘米开沟,深度为3 - 5厘米,将种子播入沟内后,再轻轻覆盖上薄土,然后压实地膜。这样的覆膜方式能够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和氧气,同时也避免了覆膜过程中的空气积聚。与传统不覆膜播种相比,这种方式下豌豆种子的发芽率能提高20% - 30%。

而且,覆膜后的灌溉方式也有讲究。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在覆膜的两侧设置滴灌带。这种方式能够精确地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根据实际的农田试验,滴灌比传统的漫灌要节水30% - 50%,同时能保持土壤湿度在豌豆生长的最佳范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豌豆苗能够快速生长,叶片面积比普通种植方式下平均增加10% - 15%。叶片面积的增加意味着光合作用的增强,从而为豌豆的生长积累更多的养分。

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来看,覆膜就像是一道屏障。由于膜下的温湿度环境相对稳定,不利于大多数害虫和病菌的生长繁殖。例如,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豌豆病害,在不覆膜的田块中,发病率可能高达30% - 40%,而在覆膜的田块中,发病率明显降低,大约在10% - 15%。这是因为覆膜改变了病菌生长所需的湿度条件。

四川人种豌豆的覆膜技巧,是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农业操作,更是一种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智慧的体现。在保障豌豆品质方面,由于覆膜种植下豌豆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其营养物质的积累更加均衡。例如,蛋白质含量相比不覆膜种植能提高5% - 8%。这对于提高豌豆的市场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四川人对种豌豆覆膜的技巧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他们不仅关注产量,而且越来越注重环保、品质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传统的种植技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正推动着四川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豌豆种植向着更高质量、更高产量的方向发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