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禟:康熙的天才皇子,八爷的钱袋子,无心皇位却惨死狱中

借古论今事 2025-04-12 11:33:04

雍正四年初,雍正皇帝下令剥夺胤禟的皇室身份,取消其宗籍。短短两个月后,他又将胤禟的名字改为“塞思黑”,意为“狗”,暗示对其极度厌恶。不仅如此,胤禟的儿子们也被强制改名,所用字眼皆带有贬义。

五月,胤禟被关进了一处戒备森严的禁所,四周高墙环绕,守卫森严。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感到恐惧,多次请求直隶总督李绂等人向雍正皇帝递上奏折,但均遭拒绝。甚至连向看守要一张桌子的请求,也未被允许。

雍正特意给直隶总督李绂下达了命令,要求不得提供任何笔墨、床帐、书籍等物品给胤禟。当时正值盛夏,监禁的地方异常闷热,胤禟被铁链束缚,手脚无法活动,时常因酷热而昏迷。每当这种情况发生,只有家人往他脸上泼冷水,才能让他苏醒过来。

《雍正帝陵的未解之谜》:“他被关进了一座四周高墙环绕、严密看守的牢房。雍正皇帝亲自下令,除了最低限度的食物和水用来维持生命外,任何物品如笔、墨、床、帐、书籍、纸张,甚至冰块和热汤,一律不得提供。

不久后,朝廷中的高官们列举了胤禟的28项罪名,雍正皇帝随即下诏公告全国。胤禟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三个多月,最终在监禁地离世,有人推测他是被人下毒致死。

胤禟作为康熙皇帝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宜妃。尽管在康熙在位期间,胤禟对皇位并无野心,且以其才华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但他为何最终会遭遇如此不幸的命运?

康熙帝的皇子们,个个才华横溢,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成为清朝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皇子们不仅在国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对外交往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康熙帝增添了光彩,也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帝的皇子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在雍正皇帝统治期间,许多曾经位高权重的大臣最终沦为阶下囚。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参与了宫廷斗争,有的则是因为触犯了皇帝的威严。例如,年羹尧曾是雍正的心腹,但因功高震主,最终被赐死。同样,隆科多也因权势过大,引起雍正的猜忌,最终被囚禁至死。这些例子表明,雍正皇帝在处理权力斗争时,手段极为严厉,不容任何威胁其统治的存在。

他的母亲深受皇帝宠爱,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胤禟降生,其生母为郭络罗氏宜妃。

在影视作品《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宜妃的形象深入人心。康熙帝外出巡视时,常常选择宜妃陪伴,而非其他嫔妃,这充分体现了康熙对她的特别喜爱。

历史上的郭络罗氏确实深受康熙帝宠爱。她在康熙十六年七月入宫,仅仅一个月后,康熙大规模册封后宫时,她就获得了宜嫔的封号。当时一同被封为嫔位的还有德嫔乌雅氏和荣嫔马佳氏。乌雅氏是因为生下皇四子胤禛而得到晋升,马佳氏也是因为生育了皇子皇女才获封嫔位。相比之下,宜嫔入宫时间短,不可能有子嗣,她能迅速晋升完全得益于康熙帝的特别宠爱。

康熙的后宫中,万琉哈氏虽然生下了皇十二子胤祹,却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封号,在庶妃的位置上待了四十多年。相比之下,郭络罗氏显然在康熙心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这种明显的待遇差异,反映出康熙对后宫嫔妃的态度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个人情感有所区别。从万琉哈氏的经历可以看出,即便生下皇子,也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地位提升,这更加凸显了郭络罗氏在后宫中的特殊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郭络罗氏的家世并不显赫。她的祖父岸塔穆担任包衣佐领,父亲三观保子承父业,同样担任这一职务。包衣佐领属于五品官阶,这表明郭络罗氏出身于包衣阶层。

宜妃,本名郭络罗氏,出身满洲镶黄旗。她的父亲三官保曾担任包衣佐领兼侍郎一职,祖父岸塔穆也是包衣佐领。

对清朝历史不熟悉的人往往对“包衣”这一概念存在误读,以为它指的是宫廷里最底层的仆人。

包衣并非任何人都能担任,其本质是八旗贵族的家仆。佐领作为这些家仆的管理者,通常由四品或五品官员出任。

宜妃的家庭背景虽然不算显赫,但比起皇八子胤禩的母亲良妃卫氏,还是稍胜一筹。卫氏原本是辛者库的成员,身份更为低微。

然而,能否获得皇帝的宠爱并不完全取决于家族背景。以郭络罗氏为例,再看乾隆的宠妃魏佳氏,她原本是包衣身份,但她的儿子颙琰最终依然顺利继承皇位,成为一代帝王。

在晋升为嫔妃两年后,宜嫔生下了第五个皇子胤祺。由于她的地位不高,无法亲自照料孩子,康熙便安排孝懿仁皇后和仁宪皇太后负责抚养。这两位皇后分别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和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因此,胤祺的成长环境与其他皇子不同,这影响了他的性格发展。他从小就不在母亲身边,形成了谦逊、低调的个性。即使在他的弟弟胤禟遭遇不幸时,胤祺也能保持平静,最终安然离世。

在康熙二十年,皇帝对后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册封,郭络罗氏被授予宜妃的称号,跻身于四大妃嫔之列。这一晋升不仅提升了她的地位,还赋予了她直接照料皇子的权利。因此,她所生的第九子胤禟便由她亲自抚育。

康熙三十一年,年仅九岁的胤禟因耳部感染而持续高烧,生命一度垂危。此时,意大利传教士卢依道恰巧返回京城。由于卢依道在外科方面造诣深厚,他迅速治愈了胤禟的疾病。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胤禟,使他成年后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卢依道的接触密不可分。

胤禟之所以重用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给他高官厚禄,并视为亲信,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童年的特殊际遇让胤禟对穆景远格外信任,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核心圈层。

康熙年间,皇帝带着包括皇八子胤禩在内的六位年长皇子外出巡游塞外。就在准备回京之际,得知胤禟病情好转,便下令让他也前往塞外。胤禟首次参与狩猎,便成功捕获了两头鹿。康熙特意给了他展示才能的机会,胤禟又猎杀了一只幼虎,得到了皇帝的表扬。

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格外上心,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满、蒙、汉三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还安排了骑射、数学和科学等课程。胤禟接受的教育内容全面且系统,尤其在科学知识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胤禟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满语、蒙古语和汉语,还能流利使用俄语。不过,他最拿手的还是理财,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胤禟的数学才能可以说是最出色的。此外,他思维敏捷,特别喜欢设计精巧的机械装置,还曾经发明了一种战车,这让康熙对他赞赏有加。

胤禟和皇八子胤禩关系密切,他从未有过争夺皇位的念头,一心一意地支持胤禩。胤禟不仅为胤禩的皇位争夺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因此被称作胤禩的“金库”。由于胤禟对胤禩的全力支持,他成为了皇四子胤禛的强烈对手和主要障碍。

胤禟最终的悲剧结局,不仅源于他支持皇八子胤禩争夺储位,更重要的是他自身行为过于张扬。他的种种举动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他的不幸。这种过度的表现和不当的策略,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

卷入九子夺嫡之争

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的第十八个儿子胤衸病得很严重,康熙非常担心。然而,太子胤礽对此却表现得毫不在意。这让康熙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亲自带兵征讨噶尔丹时,也曾因病倒下,当时他召见胤礽,胤礽的态度也是冷冰冰的。想到这些,康熙感到非常痛心,于是严厉地训斥了胤礽。出乎意料的是,胤礽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直接顶撞了康熙,然后气冲冲地离开了。

康熙发现胤礽经常在他帐外偷偷观察,有时甚至半夜溜进他的帐篷。康熙觉得胤礽是想害他,好自己当皇帝,于是生气地把胤礽的太子位给撤了。

胤礽被废黜后,康熙指派长子胤褆、四子胤禛和九子胤禟负责监守。康熙亲自撰写了废黜太子的祭天文告,完成后让胤礽过目。胤礽却回应道:“我的皇位是父皇赐予的,父皇想废就废,何必还要祭天?”胤褆将这番话转告康熙,康熙听后大为震怒,对胤褆说:“胤礽如此口无遮拦,今后他的话不必再向我禀报。”

胤褆将消息传达给胤礽,胤礽回应道:“父皇指责我其他方面我都能接受,但说我意图弑君,这绝对不实。请你务必替我向父皇澄清。”胤褆见胤礽处境艰难,并不打算伸出援手。然而,胤禟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应该向康熙禀报。胤禛赞同胤禟的看法,于是将情况告知康熙。康熙得知后,下令解除了胤礽的枷锁。

胤礽失去太子之位后,众皇子纷纷摩拳擦掌,试图争夺储君宝座。其中,胤褆和胤禩表现得最为积极。胤禟则是胤禩的铁杆拥护者,他的支持甚至超过了胤䄉和胤禵,坚定地站在胤禩一边,助其争夺皇位继承权。

康熙的长子胤褆因煽动康熙处决被废的太子,再加上三皇子胤祉揭发他与蒙古人格隆合谋使用巫术诅咒胤礽,这让康熙大为震怒,最终下令将胤褆软禁。

随着胤礽和胤褆相继被囚禁,皇八子胤禩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他毫不隐藏自己对皇位的渴望,这一举动很快被康熙帝所察觉。在11月11日,康熙帝以“企图谋害太子”等罪名,下令将胤禩逮捕。这一行动清晰地表明了康熙帝对于皇位继承问题的严肃态度,同时也显示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胤禟觉得康熙对胤禩的处罚不公,于是和胤褆一起为胤禩说好话。康熙听后,批评他们这种举动是“梁山伯式的义气”,并当场扇了胤禟两个耳光。

胤禟觉得胤禩受了冤枉,即使康熙帝当时非常生气,他还是和胤禵一起站出来为胤禩求情。康熙帝对此非常不满,批评他们这种举动就像梁山泊的义气,不合时宜。

康熙随后下令剥夺了胤禩的贝勒爵位,将其贬为普通宗室成员。当再次接受审讯时,胤禟竟与胤禵一同携带毒药,表示愿意和胤禩共赴黄泉。他们还主动戴上镣铐,坚定地跟随在胤禩身边。

胤礽被废后,皇子们开始激烈争夺太子之位。最初,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表现得最为积极。然而,胤褆后来被囚禁,胤禩也逐渐失去康熙的信任。特别是在“毙鹰事件”后,胤禩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希望,于是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争夺储位。

在胤礽被废黜后,胤禛迅速揣摩康熙的意图,明确了自己的立场。他有意疏远胤禩和胤禟,避免与他们走得太近。然而,胤禟性格直率,未能洞察胤禛的真实想法,依然把胤礽当作自己阵营中的一员。

胤禟在金钱方面对胤禩和胤禵等人的资助毫不吝啬,只要他们开口,他都会慷慨解囊。

胤禩常请算命先生到家中占卜,结束后由胤禟支付一两百两作为酬劳。

胤禩为人交际广泛,热衷于结交各方人士,因此开销巨大。仅靠他个人的俸禄难以维持,主要依赖胤禟定期资助,后者经常前往胤禩府邸提供经济支持。

胤禩的老师何焯之的妻子去世了。由于何焯之是胤禩的亲信,胤禟就派人给何焯之送了些钱,还安排人去吊唁,考虑得挺周到。

康熙五十年,良妃卫氏去世,她是胤禩的母亲。在丧事期间,胤禵和胤禟等人轮流为胤禩送饭,还举办了多次宴席,场面相当热闹。胤禟甚至邀请他认为关系密切的胤禛一同参与,但胤禛没有接受。后来雍正登基,这件事被他用来作为打压胤禟的理由。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胤禟缺乏识人之明,心思过于简单。

康熙五十年年底,胤禩的母亲良妃卫氏去世。在葬礼期间,胤禟、胤禵和胤䄉等人轮流负责送餐,场面盛大,宴席不断,车马往来频繁,吸引了众多目光。

1718年,康熙帝的第十四个儿子胤褆奉命率军前往西北作战。他的兄弟胤禟对此事十分上心,不仅一次性赠予了相当于一万两白银的巨款,还多次派人将钱财送到西北前线。此外,在胤褆生日之际,胤禟特意准备了九件黄金制成的贵重物品作为贺礼。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胤禟对兄弟的关心与支持。

在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把胤禟的第三个女儿册封为郡君,并安排她与纳兰明珠的孙子永福成婚。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大臣,曾担任宰相职位。同时,康熙帝还授予永福多罗额驸的封号。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康熙皇帝决定将皇九子胤禟的第三个女儿许配给纳兰明珠的孙子、揆方的儿子永福,永福当时担任侍卫一职。次年二月,二人正式完婚。婚礼后,胤禟的女儿被册封为郡君,永福则获封多罗额驸的爵位。

有人不禁要问:胤禟在资助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时出手阔绰,他的这些资金究竟从何而来?

前文已经提到,胤禟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同时他也很会管理钱财。他的理财能力,和乾隆年间的和珅不相上下,都是做生意和管钱的行家。

在胤禟与明珠联姻之前,他就已经和明珠所在的叶赫那拉家族成员走得很近,双方在商业上互动频繁。随着这段婚姻关系的建立,胤禟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胤禟利用自己的权力在朝廷中从事商业活动,并凭借皇子的身份将东北的人参运至关内销售,从中牟取暴利。此外,他还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盐政使等与盐务相关的要职。

胤禟不仅在官场上捞钱,还涉足多种商业领域谋利。他通过经营地产、房产以及典当行等生意积累财富,生财之道可谓五花八门。其敛财能力之强,与清朝著名贪官和珅不相上下。

胤禟的母亲备受康熙帝宠爱,但他本人对皇位毫无野心。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八阿哥胤禩一边,当胤禩失去继位可能后,他又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实际行动上,胤禟都给予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其中,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

胤禟无论是站在胤禩阵营还是支持胤禵,都成为胤禛的对手。在协助胤禩和胤禵的过程中,胤禟多次给胤禛制造麻烦,带来诸多困扰。正因如此,胤禛对胤禟产生了强烈的敌意和憎恨。

雍正皇帝继位后,他的兄弟胤禟被关进监狱并最终丧命。

康熙在畅春园去世时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他死前留下遗嘱,让皇四子胤禛接班。这个消息对胤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一直全力支持胤禩和胤禵。相比之下,他对父亲去世的悲伤反倒没那么强烈。

雍正对胤禟心怀怨恨,连带对他的母亲宜妃郭络罗氏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了羞辱。康熙去世时,宜妃因病无法起身,但雍正不顾她的身体状况,下令所有康熙的妃嫔必须参加祭奠仪式。宜妃只能由太监用轿子抬着前往。然而,由于太监未能控制好速度,宜妃的轿子竟然超过了雍正生母乌雅氏的轿子。这一举动激怒了雍正,他严厉斥责了宜妃,毫不顾及她的身份和处境。

康熙葬礼当天,宜妃带病坚持参加。她的轿子虽未超过皇太后乌雅氏的,却仍遭雍正训斥。雍正认为,宜妃虽身体不适,但完全可以让人搀扶步行,乘坐轿子明显逾越了规矩。

各位母妃应当继续按照既定的国家礼仪行事。比如宜妃母妃如果需要他人搀扶才能行走,那就应该与其他母妃一起行正式的礼节。如果她实在行动不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就地表达哀悼之情。然而,她却在皇太后面前乘坐四人抬的软轿,与其他母妃混杂前行,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应有的礼仪规范,不符合国家的礼制规定。在先皇的灵柩尚未安放妥当的紧急情况下,宜妃母妃见到我时,举止仪态竟然与皇太后如出一辙,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

宜妃遭到严厉责骂后,身心受创,病情进一步恶化。所幸她的长子胤祺出面为她求情,雍正这才网开一面,没有继续追究。没过多久,雍正便批准宜妃搬去胤祺的府邸,在那里安度晚年。

尽管宜妃成功避开了纷争,但她的生活依然充满不安,主要原因是她的小儿子胤禟正身处困境。

雍正登基第一年,就下令让胤禟顶替胤禵去西北军营。这一招玩得挺妙,一方面能削弱胤禩他们在京城的势力,另一方面还能盯着胤禟。说白了,就是一举两得。

胤禟过于天真,未能意识到事态的紧迫性,行动上拖拖拉拉,丝毫不顾及雍正的颜面,明显是在对抗圣旨。直到雍正多次严厉斥责后,他才勉强动身前往西北。

即便被发配到西北,胤禟依然不肯消停,继续与雍正作对。

未经许可占用土地、进行牧场的交易;

放任亲属无理取闹,挑事生非;

胤禟在百姓口中被尊称为“九爷”,这个称呼直接反映出他为人处世的独特方式和讲究气派的作风。

此外,还有两件事让雍正特别不高兴:

1724年2月,朝廷内外开始流传关于雍正逼迫弟弟的传言。同年冬天,在西北任职的赖士向雍正递交奏折,指控都统图腊和副都统鄂三等人散布谣言,诋毁皇帝。雍正认定这些行为背后是九弟胤禟在操纵。

他诬陷皇帝,编造拘捕朝廷重臣的谎言,声称皇帝逼迫皇子们,还纵容隆科多和年羹尧专权跋扈。

雍正皇帝对胤禟的书信内容极为不满,认为其行文方式有违君臣之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书写形式被视为对皇权的公然挑战。作为一国之君,雍正绝不容忍此类行为的存在。他推断,胤禟采用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必定是试图掩盖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举动不仅违背了当时的文化传统,更是对皇权威严的直接冒犯。因此,雍正将其定性为严重的政治错误,必须予以严惩。

胤禟在私人信件中擅自使用“旨”这一专属于皇帝的称谓,并且还动用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红色笔墨。这种行为严重逾越了臣子的本分,雍正皇帝对此无法容忍。

雍正四年,皇帝下令剥夺了胤禟的皇室身份,取消了他的宗室资格,并将其名字改为"塞思黑"。随后,胤禟被关押在保定的一处高墙监狱中。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胤禟彻底失去了皇室地位和自由,成为雍正帝巩固皇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监禁后,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王子最终在囚禁地离世。

关于胤禟的死因,至今仍无明确结论,到底是绝望自杀还是被人下毒,始终是个谜。直隶总督李绂向雍正呈递的密折更是让雍正怒火中烧。李绂在密折中提及胤禟之死,这无异于暗示外界,雍正是幕后指使,授意李绂将胤禟折磨致死。这样一来,雍正便被扣上了“残害亲弟”的罪名,处境极为不利。

胤禟的出身和才能都相当出众。他的母亲宜妃深受康熙帝喜爱,这让他从小就享有特殊地位。他不仅熟练掌握满语、蒙古语、汉语和俄语,在商业和财务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如果他没有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而是保持中立,很可能会在清朝历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他的多语言能力和经商天赋,加上皇室背景,本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历史人物。可惜,他最终未能避免政治斗争的漩涡。

他始终坚定支持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这让他成为雍正帝的眼中钉。即便雍正继位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做出不少违逆之举。最终,他的固执和不服输的态度让他尝到了苦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不仅自己死在牢里,连他的正妻董鄂氏和大儿子弘晸也被关了起来。弘晸被抓时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等到乾隆四十三年重获自由时,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全在监狱里耗尽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