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6年,死囚390人,李世民:你们回家过年吧,明年记得回来,猜猜结局如何?

边白说文史 2021-09-30 12:46:57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七德舞》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歌颂李世民的一首诗,这两句话中的故事,均出自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头上的光环有很多。十九岁起兵未经一败,虎牢关之战更是一举歼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北方巨头,底定大唐江山。

功高盖主遭到猜忌后,又以八百府兵逆袭太子成就帝位,这也是李世民最大的黑点。

喜欢黑李世民的人,一般都是拿他要修改史书说事。这个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既然修改了,后世人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丑事,唐朝的历史记录,还是相对真实的。

越真实,就越把李世民描述得更像个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贞观时期,不仅贤人、能人得到重用,百姓生活安康,就连死囚犯,也得到了关照。

贞观初年,全国备案的死囚是29人,到了贞观6年的时候,激增到了390人。这就让李世民忧心忡忡:难道说在自己的治理下,民风变得越来越差,百姓越来越难生存了吗?那我岂不是一个不合格的皇上吗?

这对李世民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调查研究,一查才发现,原来李渊在位的那些年,因为天下初定,所以律法的制定比较宽容,也就没那么多死刑。

李世民上位后,重新厘清了律法,很多罪行的处理严格了很多,所以死囚的数量才会呈现上升趋势。可虽然事出有因,李世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数据。

《资治通鉴》中记载: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当时,李世民决定亲自去死牢走访一圈,询问过后发现快过年了,死囚们都非常想念亲人,这让李世民起了恻隐之心。

再次上朝时,他就跟大臣们说了这个事。魏征就提议说,不如把这些死囚提前释放,然后让他们在行刑之前归来,这样既能体现皇帝的仁慈之心,又能检验威信。

李世民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立马同意了这个建议,把死囚集中起来训话道:“诸位,今日朕与你们做个约定,就是放你们回家过年,但明年问斩前一定要如期归来。”

死囚们当然是乐得不行,纷纷跪地山呼万岁。

可既然是死囚,又哪里是易于之辈。这些人跟家人团圆了一段时间后,知道自由的可贵,当然不想回去送死。

其中不少人就打算找地方藏起来,但转念一想,自己倒是能跑,不过遭殃的就是家人了。他们虽然犯过错,可也懂得一个人犯错就要一个人承担,不该牵连家人。

再说这件事又关乎皇帝的颜面,如果真的跑了,想必官府不管费多大力气都会把人抓到的。390个人虽然身处各地,可他们思来想去后,还是觉得遵守约定比较好。时间一到,他们竟然一个不少的回来了。

这可把李世民乐坏了,充分说明了自己教化之功,大手一挥,就把那些死囚全部给赦免了。

其实这小小的一件事,还是很能体现权术的。无论那些死囚愿不愿意主动回来,李世民的声望都不会受到影响。

假设死囚们不回来,而是选择四散逃亡,那么早就布置了天罗地网的官府,很快就能抓捕归案。

这种局面下处死,就不再是皇帝执法严苛,而是这些人咎由自取,反向证明了皇帝的仁爱之心。

回来了就更好,这些死囚被赦免后,就是皇帝的死忠分子,浩荡皇恩的宣传者,完全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也不得不说,这也并不完全都是权术,也有他的恻隐之心。

因为贞观6年这一时期,正好是李世民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对外,贞观四年就彻底击破了突厥;对内,商队野外随便驻扎,百姓外出不用锁门,这样的生活,李世民犯不着去沽名钓誉。

李世民曾说: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样的李世民,你觉得真不真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