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吃过饭后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央视新剧《陌上又花开》播放。
镜头里是一群干着重体力活的“农民”,可再仔细一瞧,画面里的人实在让人出戏:女子脸上画着精致的柳叶眉,衣服整洁得像刚从商场买来,甚至在烈日下抡着大锤干活,脸上竟然还白白净净,连汗珠都没有几滴!
瞬间,想起了小时候奶奶说的话——“农民穷是穷,但绝不会脏兮兮的”。
难道,影视剧里的“农民”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农民差距真的这么大?
这部剧的“农村生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有些观众可能会认为电视剧毕竟是拍给人看的,所以画个妆无可厚非。
陌上又花开》的妆容真的是太“用力”了,显得很不自然。
比如女主角的眉毛,细细修过的形状和淡淡颜色,一看就是都市里精致女孩的标配。
再说底妆,看起来光滑得能反光,根本不像常年日晒的村妇会有的面庞。
而且,剧组似乎为了让角色“假装”接地气,还特意往女主脸上抹了一点灰,但痕迹却十分均匀,像是化妆师用刷子精心点缀的。
这种试图“丑化”角色却生硬失败的操作,只会让人觉得更加不真实。
又想美观又怕过于邋遢,最终导致这些农村妇女更像是“油画少女”版的农民,让观众完全没办法接受。
道具太新,《陌上又花开》细节处理不达标这部剧的另一个问题就出在道具上。
同样是表现农村生活,让人对比《隐入尘烟》或者《父辈的荣耀》的用心布景后很难不感慨——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真实的农村生活?
比如剧中农民干活时戴的新得过分的白手套,和反光的鲜亮蓝工作服,怎么看都像是临时从市场上买来的。
要是看过真正农民的样子就知道,一天农活下来,手套肯定是脏兮兮的,上面甚至有泥土的痕迹。
还有电视剧中大红灯笼和干净的大木桌,这些摆设简直太精致了,一看就是小资家庭可能会有的,而不是那个年代的农村人用得起的。
这种道具与背景脱节的场景破坏了整部剧的沉浸感。
明明是表现1980年代的农村生活,却总让人感觉这些画面仿佛是某种时尚大片的摆拍。
妆容与动作的硬伤,女主劳作场景太假了《陌上又花开》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劳作戏份的刻画。
同样是表现农民角色的辛苦,这部剧里的人物似乎更在意“看起来”干活,而不是实际如何表现农民的劳作状态。
一个场景里,女主站在山坡上抡锤凿山,明明场景很重,却一点力气都没有的模样:站姿看着优雅但别扭,膝盖也没弯,身体重心不稳,实在不像真正会凿山的人该有的姿势。
劳作特写也是如此。
导演刻意设计了女主皱眉表现“辛苦”的表情,但细看之下,却怎么看怎么假,因为她脸上没有一点汗水。
不仅如此,女主的手上光滑细嫩,毫无任何干重活留下的茧子或痕迹。
一边是画面中的工具在拍摄灯光下闪着光泽,一边是穿得干净的角色摆出姿势,让人怀疑是不是工具和锤子本身都是道具,根本不是真的。
用心布景为何成年代剧“稀缺品”?
老剧的对比与《陌上又花开》的表演相比,《父辈的荣耀》这样真正用心的年代剧显然更能打动人心。
刘琳饰演的农村妇女,妆容完全没有精心打造的痕迹,眉毛稀少,表情平淡,但透过举手投足,她身上的“农民味儿”显得自然而真实。
布景上也是务实至极,从屋外裂开的土墙到屋内磨损的桌椅,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观众,这是那个贫瘠的时代下真实存在的场景。
而这种用心还延展到了角色穿搭。
作为普通家庭的农村妇女,刘琳身上的衣服“旧”得刚刚好——没有刻意弄脏,但依旧显得洗过很多次。
她的动作也不带一丝做作,干农活时下盘扎实,弯腰的姿势甚至带有一些职业习惯的流利感。
这样的年代剧,让观众看一眼就能够信服角色,迅速入戏。
或许,这就是经典与“敷衍”的差距。
结尾:诚然,拍摄农村题材的年代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演员的妆造到道具布景,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
但越是细节,越能打动观众——真正优秀的作品,不是靠画个“假灰”而是要深入生活,将真实的情感通过角色展现在荧幕上。
不少观众期待像《父辈的荣耀》这样用心雕琢的年代剧,而不是像《陌上又花开》这样“油头粉面装穷人”的作品。
毕竟,真正的好影视剧不光是娱乐,也是让观众看到那个年代的温度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