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首颗洲际导弹“东风五号”,飞行8000公里试飞成功!美国立即前来,在茫茫大海上抢夺飞行数据仓,但为时已晚,数据仓早就被我国成功打捞......20世纪中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冷战对峙,双方凭借强大的洲际导弹力量相互制衡,对其他国家形成巨大威慑。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战略防御能力,中国毅然踏上了自主研制洲际导弹的艰难征程。1965年,我国正式启动洲际导弹的研制计划,代号“东风五号”。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精确制导系统等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80年,终于迎来了“东风五号”的首次全程飞行试验。1980年5月18日,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氛紧张而凝重。“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矗立在发射台上,蓄势待发。随着一声令下,“点火”口令响起,导弹尾部喷射出熊熊烈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缓缓升空,直插云霄。它以超过20倍音速的速度,冲破大气层,向着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飞去,全程飞行距离超过8000公里。消息一出,美国便蠢蠢欲动了。他们深知此次试射的重要性,尤其对记录着导弹飞行关键数据的数据仓觊觎已久。如果能获取这些数据,就能掌握中国洲际导弹的技术细节,对其战略布局意义重大。于是,美国迅速出动打捞飞机,朝着导弹预定落海区域疾驰而去。但早在试射之前,中国就已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一支由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提前奔赴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编队中不仅有负责测量和打捞的数据打捞船,还有负责护航警戒的导弹驱逐舰等舰艇。当“东风五号”准确命中预定海域,数据仓与弹头分离,带着降落伞缓缓落入海中。数据仓携带的染色剂,迅速将周围海水染成绿色,在蓝色的洋面上格外醒目。我方舰载直升机早已严阵以待,见此情景,立即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数据仓坠落地点。与此同时,美国的打捞飞机也在火速赶来。说时迟那时快,我方舰载直升机抢先一步到达数据仓上方,迅速放下潜水员。潜水员刘志友身着专业装备,沉稳而迅速地潜入水中。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下,他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紧紧抓住数据仓。经过5分20秒争分夺秒的紧张作业,我方成功将数据仓打捞上直升机。几乎同一时刻,美国打捞飞机赶到现场,但为时已晚。眼巴巴看着数据仓被我方成功打捞,他们只能无奈地在附近盘旋。最后,心有不甘的美国佬,为了回去有所交代,只好打了一桶被染绿的海水,悻悻而归。这次“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成功试射,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为坚实的话语权。参考资料:大漠东风烈《剑指太平洋,托举起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