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名校毕业的妈妈,她自身特别优秀,学历高、能力强,原本以为自己的孩子也能顺风顺水,成绩优异。可现实却给了她一个不小的打击,她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太好,在班里只能算个“学渣”。
一开始,这位妈妈可着急了。她按照自己当年的学习方法来教儿子,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还常常拿自己的经历激励孩子,说:“妈妈当年上学的时候,成绩可好了,你怎么就不行呢?”可不管她怎么努力,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母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后来,孩子的一次哭诉让她彻底清醒了。孩子哭着说:“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我就是学不好,我是不是很笨?”看着孩子满是委屈和自卑的脸,这位妈妈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意识到自己一直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能力。
从那以后,她决定改变。她不再天天盯着孩子的成绩,而是试着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她发现,虽然儿子学习不怎么样,但特别有爱心,对小动物特别好;还很有动手能力,家里的小电器坏了,他捣鼓捣鼓就能修好。慢慢地,她开始接受孩子的平凡,不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现在,这位妈妈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好。她说,接受孩子平凡,比教育孩子优秀更需要智慧。因为这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和期望,真正去理解和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一定非要成绩好才是优秀。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这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