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将权力都收拢在手中的

四月故事會 2024-09-13 19:44:52

明太祖朱元璋,从贫困户至开国君主,拥有传奇的一生。

明太祖即位后,推动君主独裁的统治模式,从正面角度,独裁为长治久安建立基础,从负面角度,独裁带来日后政治腐败。

所谓独裁,重点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君主的绝对权威。因此,独裁的关键措施,不是暴虐表现,而是如何突显君尊臣卑。

废除宰相,让君主不但是最终的裁决者,更是制度上唯一的决策者。明太祖建国时设立左右丞相统领政务,但同时逐步削弱丞相的权力。

洪武十二年,右丞相汪广洋因罪被赐死。

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被指谋反而被族诛。

此事以后,明太祖不再委任丞相,借此机会废除宰相制度,由君主直接统领六部。六部只属执行机构,从此相权并入君权。

废除宰相,对满有魄力的明太祖来说尚可应付。

据说他每天需要批阅一百五十份奏章,裁决四百宗案件,工作担子不轻。对于日后长于深宫之中的君主就难以负担。

但即使应付自如,凡事由君主亲自处理是否有效率,是否全面考量,当然受到质疑。

秦行三公,唐行三省,是宰相制度的经典,既有辅助君主施政的功能,也有制衡君主的角色。废除宰相是划时代的改革,带来君主独裁的效果。

明太祖的独裁措施不限于此,为了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明太祖还推行了以下措施。

其一,折辱官员。就朝廷上的会议,北宋一改宰相“坐而论道”的传统,大臣需要站立应对。明太祖进一步要求跪对,以示大臣的卑微。

此外,遇到奏对时与君主冲突者,往往被施以廷杖,在大臣面前公开受到羞辱。此举本意在折辱大臣,但确有大臣被杖死,日后君主更越趋暴力。

其二,杀戮功臣。严格来说,这不能说是一种“措施”,却是持续发生的手段。或说太祖对开国功臣异常猜疑,或说开国功臣多有专横不法,但开国功臣都几乎被赶尽杀绝,却是事实,而且牵连甚广。

胡惟庸案被杀者达三万多人,十年后,被称功臣之首的李善长仍因属胡党而被牵连。其后又有蓝玉案,被杀者达一万五千多人。或说开国功臣难善终,但以明初最极端,善终者只得汤和等数人。

其三,严惩贪官。反贪腐本来是政府良好管治的表现,但明律对贪官极其严苛,贪赃六十两以上者受到枭首及剥皮实草的惩处,被视为酷刑。

更甚者,太祖有设局试探,让官员掉进陷阱。同时,明初强化监察,设立通政使司,处理臣民建议及控诉等,这种「下情上达」,更能让君主监控大臣的举动。

其四,设立锦衣卫。锦衣卫本是君主的卫队,发展成为效忠君主的秘密警察。他们不受常规程序的约束,被赋予侦察及审问等权力,借此监视官员与百姓,惩治不忠臣民。

此举不但为了提升执法的效率,也为了增添大臣的压力,开启了明代的特务政治。

明太祖推行君主独裁措施,借以上种种措施,突显君尊臣卑。独裁是否成效,取决于君主的质素。

明初的太祖和成祖,开拓了明朝盛世,但其后的君主没有这份魄力,甚至权力旁落,政府便长期处于散慢,政治长期陷入黑暗。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