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们能把给网红明星的钱给科学家,把保护大熊猫的劲头拿出来保护科学家,那还会有人有那么多的想法吗?
有一位科学家,确切的说,是制造科学家的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大师中的大师,清华大学叶企孙先生。
你知道叶企孙先生有多厉害吗?他为国家培养了七十九名院士,在受表彰的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十九人是他的学生。
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力学之父钱伟长,光学之父王大珩,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现代微积分几何之父陈省身,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还有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何泽慧、周光召、地球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冶金学家、应用光学家、地震学家等等等等,都是他的门徒。毫不夸张的说,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间,叶企孙任教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教育史上公认的不朽的传说。
一个人是怎么被封神的?
叶企孙先生出生在一八九八年的上海,那是绝对的神童。十三岁上清华,十八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二十三岁测出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布朗克常数h值,被物理界一直沿用了一六年,一举震动整个西方。二十五岁拿下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学习了一圈先进技术之后,一九二四年叶企孙头都没回直接回国。
一九二五年,二十七岁上来就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他又陆续创建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和地理学五个学科让清华一下子逆袭成全球顶尖高校。你就说牛不牛吧,因为他就一个想法只有科技兴国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培养人才那是必须的。
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叶企孙选拔人才的眼光绝对与众不同他敢把只有初中文凭却能在日本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华罗庚聘为数学教员;他也能让明明文史成绩满分数理化加起来只有二十五分的前伟长专攻物理;他还能让物理系高考状元陈新民,转学学化学,还能让化学系学生王淦昌转系学物理。
不明白怎么回事吧?
有一次,叶企孙正在上课,而他的一个学生李政道,在下面专心致志地阅读自己的书籍。叶企孙突然走了过来,他发现李政道正在阅读的书籍远比他当时讲授的内容更为高级。他意识到,李政道是在提前自学。因此,他说:“你以后可以不用来上我的课了,但是实验课是必须参加的。”听到这,李政道得意洋洋地想:“看看,连老师都要为我服务!”然而,在期末考试中,他因为过于自信而疏忽了实验,结果自然是没有得到满分。
叶企孙曾说过:“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玩理论,答卷子,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没有动手能力,那么眼高手低,就等同于零。
叶企孙的教育理念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先进性。他认为,老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书,而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这才是老师需要干的活儿。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叶企孙坚持实行小班制,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十四人。他始终坚持选择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导学生。
第一个被他相中的人是谁?
吴有训,吴有训是谁?提及他,你心里肯定又咯噔一下。他曾经留学美国顶级名校,协助导师验证了康普顿效应,拿下了一九二七年的诺贝尔奖。
为了表示尊重,叶企孙把人家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的都高。后来叶企孙又先后聘用了萨本栋、周培源、任之恭等等一大批大神都到清华来任教。
他嘱咐学生们说:我上海话,教书教的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有一点,我对得住你们,那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都给我卯足了劲儿,好好学,国家需要你们。
为了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叶企孙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能怎么帮就怎么帮你。比如学生钱学森、钱三强没地方住,他就把自己的宿舍让给他们。李政道出国留学,钱不够,他就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后来,当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说:叶企孙老师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好人的命运多舛,这是上天的不公!
虽然叶企孙一生都没有结婚,没有生子,可他的学生几乎都成了他的子女。可也正因为这样,给他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有一个学生叫熊大缜,抗战爆发之后,熊大缜和叶企孙请求说要前往前线支援。为了配合当时著名的地雷战的战术,熊大缜成立了技术研究所,和叶企孙一起研究炸药雷管,专为抗日群众提供地雷,成为地道战成功的坚实后盾。
可是,到了一九三九年,熊大缜突然被人诬陷。叶企孙先生四处奔走,为爱徒说明情况。他告诉他们,这就是个学生啊,他很有才华,留下他将来一定会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结果熊大缜最终被迫害至死,叶企孙坚持很多年,一直为爱徒奔走。然而又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七十岁的叶企孙被牵连,赶出了清华狼当入狱。在无休止的批判和折磨中,叶企孙小便失禁,双腿肿胀,几乎不能站立,脊柱受伤,身体佝偻成九十度。但不管别人怎么让他交代问题,他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我说的都是真话,我是科学家,我从不说假话。
后来出狱之后,他没有家,没有地方住,没有子女,什么都没有。从此之后,一代宗师消失不见,中关村的大街上多了一个衣不蔽体,到处要饭的老人。有一年,他的学生钱三强在大街上认出了他,刚想上去搀扶老师,就见老人以尽量快的速度向后连连倒退,然后拼命的眨着眼睛,小声对他说:你……你,别……别让我连累了,离我远点……你……你记着,以后永远也别说认识我,你快走……钱三强知道这是老师在尽最后的力量保护自己,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一步一步挪着,消失在寒夜的尽头。
临终遗愿,上苍又终不负他!
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叶企孙昏迷在冰冷的街头,被好心人送往医院。一月十三号,他从昏迷中醒来,口中低低的重复着一句话:回清华、回清华……一代科学家、教育巨匠叶企孙就这样凄凉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一九八六年八月,熊大缜案终于被纠正,而叶企孙案也终未昭雪。熊大缜被人们称之为兵工之王。清华也本想给叶企孙设立雕像,可这时候还有人跳出来说,如果给这个人建立雕像,我就尿他。一直到十五年之后的一九九二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建雄在内的一百二十七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呼吁为叶企孙先生建立铜像。
这时候联名者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七十二岁,三年后的一九九五年,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在多方努力下,得以在清华大学里伫立。
可遗憾的是,叶先生的铜像并没有向院士们要求的那一树立在校园中心区,而是被安放在清华新区第三教师楼,一个简陋的空荡荡的门厅里。
这样的教育家、科学家不该被我们遗忘!
叶企孙先生曾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来不断获得和发展。”
可以很肯定的说,在我们的近代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叶企孙,他有四个之最:他是科学家中最会教学生的教育家;也是教育家中科研成绩最高的科学家;他的教学成果最高;他的学生对祖国的贡献最大。我们说,有些事,虽然我们不愿再提,但有些人,我们却永远都不该忘记。
“科学的根本在于探索,而教育的宗旨在于传承。”这句话深刻的概括了叶企孙先生一生的追求。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璀璨明星,叶企孙先生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天9月10号就是教师节了,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被我们知道的最晚,却又被时代抛弃的最远的巨匠叶企孙先生,他的名字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为了好记我把他音译成“夜漆黑”,绝对没有不尊敬的意思,只是让未来更多的人能记住他,学习他,效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