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本是十里八乡最出名的贫困村,家家户户住破烂不堪的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不到50,只能依靠政府救济勉强存活。
但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村,总资产高达30多亿元,家家户户开豪车、住大别墅。凭此,这里也被誉为“第二个华西村”。
他们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前世今生
这里就是官桥八组,一个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丘陵深处的小村落。村子一共只有67户人家、247口人,总面积不过3.8平方公里。
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曾是典型贫困村。
当周围村镇已经盖起砖瓦房的时候,这里的村民们住的还是土坯房,冬不防风、夏不防雨;村子里到处都是积水和泥泞,环境极其肮脏。
虽说村里家家户户都种地,但收成差的要命,人均年收入不到60,全村欠贷就高达11万。那时,家家户户只能依靠山里的野菜果腹,凭借政府的救济粮勉强维持生活。
然而,在2018年,因村年收入超过30亿,官桥八组被评为中国乡村振兴先锋,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典范的华丽转身。
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集科研、工业、教育、生产于一体的度假村。
走进村子,肉眼可见整齐划一的绿化带中,夹杂着数百栋5层高大别墅,村口停满了奔驰、宝马等豪车;村中心更是建有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等高端娱乐设施。
至于原本被贫穷折磨的面黄肌瘦的村民们,如今个个成为土豪,出行必备大金链子小手表,满面春风的样子让人羡慕不已。
而这一切,多亏了一个人的努力!
进农家门,解农家难
他就是周宝生,1952年生人。
中华网新闻记者获悉,周宝生是官桥八组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绝对不容小觑。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毕业后,他居然放弃进入政府的铁饭碗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可这又谈何容易?
1979年,27岁的周宝生当选为官桥八组组长,当时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不饱。
为此,他从报纸文章中得到启发,效仿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政策,搞联产承包,劝说父老乡亲一起出工。
凭此,仅用一年时间,官桥八组的粮食产量由20万斤猛增到30万斤,还清所有欠款。
但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富裕不起来,甚至兜里比脸还干净。这可如何是好呢?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正逢国家领导班子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改革的大政方针,意图设立私营企业,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周宝生敏锐的意识到,要想改变村子的贫穷命运,就只有创业这一条路能走。
起初,村民们一致认为周宝生这是在投机倒把,是钻国家的空子,没人出来支持他。
无奈,他只能挨家挨户的登门劝说,借用报纸上看来的南方小镇的发展案例,信誓旦旦的担保:开店创业一定能挣钱,如果赚不了钱,所有的损失他一人来承担。
此言一出,村民们当机立断,在镇上租了3件房,创办小卖部、熟食店、冰棒厂。凭此,第一年,官桥八组就赚了7000元。
要知道,当时全国人均年工资只有750元,官桥八组能实现人均收入翻10倍,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在后续接受采访时,周宝生幸福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白天生意火得很,半夜才打烊。赚到钱后,大伙儿紧紧攥着钱回到队里,你数一遍,我数一遍,把钱都数得湿漉漉的。
但周宝生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小作坊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果断放弃小店,回村承包砖窑厂,将生意越做越大。
其实不只是砖窑厂,从1982年开始,周宝生带领乡亲们开办了几十家厂区,小到螺丝厂、手套厂、沙发厂、服装厂,大到金属结构厂、机床厂······
可以说,什么赚钱,周宝生就带着乡亲们干什么。
或许是运气使然,但凡是官桥八组开办的企业,总是生意兴隆。
凭此,到1990年,官桥八组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超过3万元,1992年这里的总资产就达到了7200万,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楼。
见状,村民们开始全心全意的跟着他干,把所有的经历全放在经营厂区上。但令人意外的是,关键时刻周宝生居然主动“掉链子”!
转型升级
1993年,周宝生宣布将村子里所有的厂区合并成“田野集团”,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永磁合金”高科技项目。
对于这个偏僻的小村来说,永磁合金可谓是新鲜而陌生的存在。
此消息一出,百姓大为不解,有人更是专门跑到周宝生家质问他,为什么放弃挣钱的厂子不做,反而整“幺蛾子”?
但对此,周宝生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周宝生清醒的认识到,靠传统砖窑厂注定发展不长久。为此,他特地挨家挨户的对百姓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
而后,为了让村民们有干劲,他当场宣布,将在集团内部开设了2300个就业岗位,只要年满18岁的村民,无论学历高低,都可以入职。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设置了一系列福利制度,如只要介绍新员工来上班就发钱;设置最低月工资4000、退休金2000元、还有子女教育补贴,等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但凡项目尾款结算后,周宝生总是会拿出一部分,将其用于对村民住房进行统一改造,建造欧式别墅、更换全新家装。
就这样年复一年,在周宝生的带领下,“永磁合金”项目蓬勃发展,最终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价值上百万。
这一刻,官桥八组彻底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当然,这一切的改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周宝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个项目前期投资几乎耗尽了集团这些年积累的财富,甚至不得不再次举债。
为了能让项目顺利进行,这些年他更是起早贪黑,每天奔波联系客户,把身子骨都熬坏了。
但即便付出如此努力,周宝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众所周知,人才是科技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他特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高薪聘请当地某高校校长来当顾问,以他的名义吸收人才。
但效果却始终达不到发展的要求!毕竟官桥八组地处偏僻丘陵,外地科研人员根本不愿过来。
在这种两难时刻,周宝生心里萌生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办一所大学,自己来培养人才呢?
彼时正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寻求合作伙伴,见状周宝生立即动用所有关系,找到武汉大学的校长,表明自己的来意。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武汉大学校长见状也非常支持周宝生的想法,俩人一拍即合,于2002年在官桥八组村中心创办了武汉东湖学院。
这是全国第一所由村办的大学,投资超过26亿,占地面积1500亩,从学校规划用地到建立,再到最后的招生,只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
其实学校刚建立的时候,外界对这一“疯狂”决策质疑不断。毕竟,一个偏僻小村如何承担起办学重任?
对此,周宝生坦言:“一味等待,永远看不到希望,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撬动改变!”
于是,在众人质疑声中,他坚定的践行自己的信念。为给学校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周宝生亲自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号召大家支持办学。
而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科研人员和年轻学子渐次汇聚而至。一个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新兴村镇拔地而起!
彻底暴富
早些年周宝生带领大家办厂致富的时候,大肆开垦荒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弥补,但苦于抽不开身。
直到2005年,国家领导班子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看到这一好机遇,周宝生立马高举旗帜,大规模植树造林1000亩,着力修复生态环境。
为了彻底遏制破坏行为,他甚至下令严禁村民砍柴,一经发现将处以3000元罚款并被驱逐出村。
这一系列铁腕行动,彻底拉开了官桥八组生态保护的序幕。
转眼20年过去了,如今的官桥八组已是一片新天地。
现代化工厂汇聚其中,一流科技产业应运而生,顶级度假设施林立,村民收入节节高涨,豪车洋房遍地可见。
在这里,他们不仅享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和休闲服务,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施展自身才能,城里人都自愧不如!
写在最后
如今,官桥八组的故事仍在继续。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我们期待官桥八组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
参考信息来源
【1】新华社新媒体——伟大变革|“官桥八组”的三次转型
【2】中国农民日报网——官桥八组:勇当农村改革“排头兵”
https://szb.farmer.com.cn/2021/20210119/20210119_002/20210119_002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