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200字左右,耗时5小时左右,查阅了大量的官方资料结合个人观点编撰,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在此,感谢各位看官的耗时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
7月1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是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而持续的气候变暖导致多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而我国正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面对气候变化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类难道真的要面对生存危机了嘛?
7月4日,中国气象正式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蓝皮书指出,2023年我国平均气温和世界平均温度双双创了新高。这份报告中,也证实了越来越热并不是大众的幻想。
从1961-2023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3℃,这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份资料特别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而我国受此影响颇大。
今年进入夏季以来,极端高温热浪再度席卷北半球,“一年赛一年热”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了。印度北部的最高气温逼近50℃,沙特麦加地区检测到最高温度高达51.8℃。
不仅亚洲,美国西南部多州也出现了38℃的最高温,连海洋性气候遍布的欧洲也频频发布恶劣天气警告,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避暑。而在中国这两年,我们不仅感受到热,而且雨也下的更频繁了,极端降水频繁刷新记录。
今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们也将会迎来一个极端酷热的7月。而23年,我们更是遭遇长达79天的极端高温天气,这是继61年后,我国再度迎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热浪。
自51年以来,我国平均气温便呈现显著上涨的趋势,为0.26℃/10年,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仅为0.15℃/10年。因此,说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不为过。在这些升温区域中,青藏地区升温的速率最快,华北、东北和西北次之,中纬度和青藏高原是升温最明显的区域。
而中国气候变化不仅变的更热了,而且热的更加极端了。从高温强度和范围来看,自1961年以来,中国平均极端高温指数增加0.21℃/10年。13年南方出现了51年以来的最强热浪,全国477站次预报当日高温突破历史极值,达到同期最高。
而相较于热,冬季也更加冷了。中央气象台近10年平均发布寒潮预警在30-60个,这个数量上去,强度也没有减弱的态势。
最明显的是21年,2个月以内我们迎来了两个“最”。1月,受到寒潮影响,全国超50个气象站观测到的最低温突破记录下限。而1个月后,我们迎来历史上最暖的2月,华北平原不少地方最高温直接突破20摄氏度,这在华北平原是极少见的。2月21日当日,513个国家站观测到有记录以来2月最高温。
不仅更热了,降水也更丰富了。蓝皮书提供的数据表明,自195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降水量也呈上升态势,平均每10年降水量多5.2毫米。全球变暖会增加水循环,因此降雨量增加并不是什么稀奇事。问题是,根据数据现实我国这几年的降雨日在减少,换句话来说,我们面临更强的降水。
事实确实如此。数据显示平均我们降雨日递减的次数为,每10年减少1.9天,但暴雨日的增长幅度达到了4%/10年。极端的降水引发了多地的洪涝灾害,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同省份和地区在报道遭遇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涝灾害事件。
16年,长江中下游遭遇强烈的梅雨季,导致太湖和中下游地区全线预警。2020年,“暴力梅”再度来袭,直接打破了61年以来的记录,汛情超过1988年。
2024年4月,广东率先入汛,多地爆发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而后,这股强降雨逐步北移,福建、湖南、苏皖等地区先后遭遇强降水,并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和地质灾害。7月,河南遭遇强降水,全国降水前十均被河南省城市“包圆”。
这股极端湿润不仅表现在陆地降水量上,这些年海上来的台风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加。
我国位于太平洋东侧,是世界上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下来,每年能够影响我国台风生成数量在26个,约有7个会在我国登陆。但是,他们的威力都不容小觑。
16年,直接冲击厦门的“风王”“莫兰蒂”,造成厦门多地出现停水停电现象,事后“莫兰蒂”之名直接被封存,永不再用。21年,“烟花”以极强的滞留性,让河南郑州出现短时间强降雨,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外,台风在沿海地区出现短时间爆发式增长级数和愈发多变的行动轨迹,也在挑战台风预警的准确性。然而,未来这样极端的情况会更加密集的出现。研究数据显示,海表温度平均提高1摄氏度,台风的风速将会增长3%,按照这样的规律,防控台风依然是我们防空自然灾害工作上的重点。
这样变化不仅在中国,IPCC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损失增长了7倍多,其中不少就是由于极端降水所导致的。
综合而言,由于全球变暖的态势,我国正面临极端暖和极端湿气候时期。而由此所带来的越来越热、极端天气频繁、强降水等气候新变化,也在酝酿着更加复杂的自然灾害。这些,将给我们生存带来怎样的挑战?
越来越热、越来越湿的变化新格局,我们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具体来说,这种危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供应的充足性和安全性。气候变化给全球的资源供应和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旱得旱死,涝得涝死,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对农业生产都是极端不利的。而且部分区域这些年出现严重的干旱,连居民基本用水都成了问题。这严重影响社会生产正常进行,如果涉及国际问题,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也在酝酿。
第二,健康风险。这两年伴随着极端高温的频频出现,各地对于热射病等因高温导致的疾病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增多。这侧面说明了这种极端天气对于心血管、中暑等疾病有极大影响。不仅如此,降水量增多引发的洪涝问题,可能带来水资源污染进而引发卫生问题。而这些健康问题,都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正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这两年,暴雨频次不断增加,不少城市会出现城市内涝现象,这说明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问题仍然有待加强。不仅如此,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于城市的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正不断加强。这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小的挑战。
可以说,气候变化新阶段确实给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然而面对如此新局面,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21年,联合国就曾呼吁在面对气候变化影响加速的情况下,对于全人类来说除了采取大力的气候行动外,我们别无选择。
事实上,确实如此,想要解决气候带来的生存危机,首先就要减缓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加强科学的研究和监测:
气候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必定有它出现的原因,后续它的影响、趋势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讨论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提前部署,并且可以有效应对。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一方面可以对变化走势了解更加透彻,对于后续策略的实施和部署又有着积极作用。
2.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1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曾经发表演讲,表示目前全球的碳排放量是远远落后于《巴黎协议》中的目标的。侧面说明了,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当然,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已经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清洁能源的探索等多个领域入手,希望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
3. 提高适应能力:
变化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运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生态系统、城市以及基础设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此外,还可以同国际社会广泛经验等,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向前发展。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关乎我们的生存。这需要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面对这次挑战。
文章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各位看官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今年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来源:中国网
【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3】气候变化及影响加速:除大力采取气候行动外人类别无选择|来源:联合国
【4】IPCC最新报告解读: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国家之一|来源:澎湃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