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聚焦:郑州高途教育的血色加班
2025年3月6日,郑州高途教育一名99年出生的课程顾问李某某在不足8平米的出租屋内猝死。家属称其长期被公司强制加班,24小时待命,休息日仍需处理工作。李某某生前的备忘录中写道:“做这个工作那么晚下班,真的好辛酸”“感到窒息和极致的孤独”,字里行间透露着高压下的绝望。
前员工赵先生(化名)证实,高途教育加班文化严重:周三至周四工作至凌晨12点,周五至周日甚至凌晨1-2点下班,周一周二名义休息实则仍需加班。他曾因加班导致血压飙升至270(正常值90-140),最终选择离职。
二、行业缩影:从教育到互联网,内卷无边界
李某某的悲剧并非孤例。近年来,多个高薪行业被曝出“加班猝死”事件,折射出过剩产业内卷的残酷现实:
1. 互联网大厂的“隐性压榨”
2024年6月,跨境电商巨头Shopee一名研发员工猝死。员工透露,公司要求加班至晚9-10点,无加班费,凌晨加班至2-3点才能调休半天。尽管被称作“码农养老公司”,Shopee仍难逃内卷魔咒。
2. 科技企业的“健康谎言”
科大讯飞曾因员工猝死引发争议。尽管公司否认“每天加班至凌晨3点”的传言,但家属质疑其工作强度与健康管理的缺失,最终事件以报警收场。
3. 金融行业的“隐形过劳”
过去被视为“金饭碗”的银行业,同样陷入内卷。客户经理为完成指标常年应酬、熬夜写报告;柜员因数字化转型被迫“一人多岗”,生理性疲劳与心理焦虑交织,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
三、内卷根源:业绩增长与人性成本的博弈
1. 企业逐利的代价
在资本驱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将“人效比”推向极限。高途教育要求课程顾问24小时待命,Shopee以“东南亚电商第一”为目标压缩人力成本,本质上是以员工健康换取短期业绩。
2. 监管与执行的脱节
郑州劳动部门对高途事件的回应称“是否过度加班无法定义”,暴露了劳动法执行中的模糊地带。996工作制、隐形加班(如线上待命)成为监管盲区。
3. 个体的沉默与妥协
基层员工往往因就业压力选择隐忍。前员工赵先生直言:“如果我还在原部门,估计也会猝死。”这种集体性无奈,助长了企业的肆无忌惮。
四、破局之道:从“拼命文化”到“健康生存”
1. 企业责任的重构
需将员工健康纳入绩效考核,例如设置“加班红线”、强制休假制度。Shopee在事件后承诺加强健康管理,但能否落实仍需观察。
2. 政策监管的强化
劳动部门应细化“过度加班”的判定标准,利用技术手段(如打卡记录、通讯软件监控)取证,严惩违规企业。
3. 社会共识的转变
公众需摒弃“以命换钱”的价值观。李某某事件中,同事在其工作账号下自发献上“小红花”,既是哀悼,也是对畸形文化的无声抗议。
结语:生命的价值高于KPI
李某某的备忘录、Shopee的深夜加班、银行柜员的亚健康……
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代打工人的生存困境。当“内卷”成为时代关键词,我们更需要追问:经济增长的终点,是否必须以生命为燃料?或许,唯有将“人”重新置于效率之上,才能真正终结这场无声的“健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