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人生活穷困潦倒,致信毛主席求帮助,主席如何安排的?

红色天空录 2022-12-08 20:14:50

毛主席

1954年春天,在杭州忙于宪法起草工作的毛主席,突然找来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

“快到清明节了吧?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

不等王芳说话,毛主席又自顾自的说:“这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

紧接着,毛主席又对王芳说:

“我有件事情想要委托你办一下。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很快,岳飞的墓前出现了一个制作精良,却没有写敬挽人名字的花圈。

毛主席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依旧惦记着给岳飞这样一位几百年前的古人献花圈的事情,足以见得毛主席对岳飞的敬重之情。

毛主席非常喜欢读中国历史,也爱评说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其中,他经常提起的人就有岳飞。

少年时期,在韶山冲读书的毛主席,看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小说,其中一本小说是根据《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写的《精忠说岳全传》。

岳飞墓

这本小说中突出表现的岳飞的英雄形象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抗御外患的爱国精神,都给少年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很大影响。

上世纪30年代,处于低谷时期的毛主席,感到郁闷、孤独,他漫步在福建长汀小道上,嘴里吟诵的是充满慷慨苍凉,体现忧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观看了京剧《岳母刺字》后,感慨万分,敦敦教导:

“岳飞是民族英雄,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敌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抗日军政大学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中,毛主席再一次提到岳飞,用岳飞的故事勉励学员。他说:“岳飞也不是什么地方毕业的。”

还有一次,也是在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中,毛主席为了提倡大家学习历史人物干到底的英雄气节,再一次用岳飞举例。

毛主席说:

“多少共产党人被捕杀头,还是威武不能屈。但尚有一部分,一旦威武来了,就屈服,带路杀人,什么都做!被捉了,要杀就杀,决不投降。这种英雄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岳飞、文天祥、项羽。他们有这种骨气,那些叛徒就没有……”

在《论持久战》的著作中,毛主席引用了岳飞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对于岳飞的兵法,毛主席很是称赞。

除了号召国人学习岳飞,毛主席还向外国领导人宣传了一番岳飞。

毛主席与斯大林

1950年,毛主席出访苏联期间,向斯大林介绍红军长征期间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艰苦情形时提到:

“有一次,敌人包围了红军,红军战士多次冲锋都没能冲破敌军的封锁线。危急时刻,指挥员号召全体战士,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听到那个“归”字,苏联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

毛主席解释道:“‘视死如归’这个词出自于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他曾征伐女真族。‘归’在这里不作‘回来’、‘再来’的解释,这个字的原始含义是‘回到原本的状态’。所以‘视死如归’可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与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听了毛主席的解释,斯大林沉默片刻后说:“这是一位天才统帅!无所畏惧,富有智慧。”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视察河南黄河流域后,突然提出想去参观一下河南汤阴岳庙与岳飞故里。

毛主席远眺黄河

当毛主席看到矗立在岳飞故里的那块《岳忠武王故里》巨碑后,非常感兴趣,立即停下仔细欣赏刻在上面的书法艺术,小声念碑文。

那块碑文是根据《宋史岳飞传》所写,字句繁多,但毛主席却非常耐心的从头念到尾。

毛主席念完后,汤阴县县长对毛主席说:“根据我们的调查,岳飞的后代没有一个当过汉奸。”

毛主席高兴的连说两个很好。他称赞道:

“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啊!”

与此同时,岳飞后代岳昌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求助信。

岳昌烈是岳飞孙子岳珂支的后裔,祖上由嘉兴迁到濮院镇南埭。

出身书香门第的岳昌烈是清末秀才,原来在嘉兴秀洲等中学教书。由于岳昌烈生性孤傲,脾气倔强古怪,多次被解聘。

多年来,岳昌烈一直孤身一人,没有妻子,更没有儿女在身边尽孝。

毛主席

由于祖居产业早已被变卖,岳昌烈居住在一个弄堂屋里。他的房间阴暗、潮湿,空无一物,唯一的家具——床,还是一块门板。

不修边幅的外表下,岳昌烈酷爱读书,手里总是拿着几本书,无论是行走在街头,还是到茶馆里歇脚、喝茶,都要摇头晃脑的朗读一番。

为此,周围很多人嗤笑岳昌烈,孩童们则是对着岳昌烈大喊“书呆子,书呆子。”

对此,岳昌烈全然不在乎,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依旧悠然自得的读自己的书。

后来,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岳昌烈,生活陷入穷困潦倒。

无奈之下,岳昌烈于1951年,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但是,忙于公务的毛主席,并没有看到那封信。后来,那封信被转到地方,桐乡县政府立即派人访问调查,并将书面结果上报。

毛主席

1952年,岳昌烈再次给毛主席写信求助:

前曾和大著元稿三首, 曾蒙饬属传诣派员慰问, 旋于元旦日奉长函一件, 缕陈现实情况并附要求, 未拜 台命, 兹再步原韵一什呈赏,以询究竟。傥不以词人垂老之寒瘦, 奖之膏火、供其乏困, 或亦为赤羽千膳, 好整以暇之所许耶, 何胜钦迟之至。

诗成愁绝绣袍难,

那得金貂酩饮闲。

宛有杲阳临陋室,( 前有本邑桐乡县署饬派戴姓职员衔命来访)

殊无芝泽下丹丸。

毛主席的汤阴县之行,引发了当地对岳飞后人的重视。

经过多重审查,岳昌烈的两封信,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看过岳昌烈的信后,当即批示:

此人应酌情救济。

很快,浙江省政府以及桐乡县政府根据毛主席的批示,由濮院县镇政府从社会救济款中给岳昌烈拨出一笔生活费。

岳昌烈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后,当地还想给他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毛主席

考虑到岳昌烈国学功底深厚,饱读诗书,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于1954年,聘请岳昌烈为省文史馆馆员,撰写一些历史资料与回忆录,岳昌烈得以安度晚年。

1954年在杭州期间,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看了看西湖的美景放松。

突然,毛主席面色沉重的问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西湖边上有多少座坟墓?”

王芳回答:“有很多,具体数字不知道。”

“我们是与鬼为邻啊!那些达官显贵们,生前住的是深宅大院,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死后还要在西湖边上占一块宝地,这怎么能行?”毛主席说。

在毛主席看来,西湖景色秀丽,但是,处处可见的坟墓导致西湖多了几分阴森与恐怖。西湖应该是群众休息与游览的地方,这么多的坟墓,实在是煞风景。

随后,毛主席交代王芳:“除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坟墓,其他坟墓可以迁移到郊区,让他们过集体生活。”

那么,哪些坟墓是有代表性的呢?对此,王芳有些拿不定主意。毛主席说:“岳飞墓是西湖历史的一部分,肯定不能迁走!”

岳飞

毛主席再一次回忆起了岳飞的英雄事迹。他说: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英雄!面对女真族肆无忌惮的骚扰、侵袭中原地区,造成民不聊生的惨状,岳飞愤怒不已,主动请缨率领岳家军上阵杀敌。他们打的敌人丢盔弃甲,闻风丧胆……是个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

对于岳飞的死,毛主席非常惋惜,深感愤懑,曾多次提到此事。他称赞岳飞: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每次看《三国》,毛主席都会流泪。听到《风波亭》,毛主席心里就难受不已。毛主席称,岳飞的血,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体内,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虽然在毛主席的特殊照顾下,岳飞后人岳昌烈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但不幸的是,岳昌烈于1970年左右,不慎跌入大街公园的壕沟内,早上被人们发现时,已经气绝身亡……

毛主席

毛主席对于岳飞的敬重,可谓贯穿一生,对于岳飞诗词的喜爱程度,也是极高。即便是在做手术期间,毛主席也想听一听。

1975年,经过医生的几次劝说,毛主席终于同意做白内障手术了。

当机要秘书张玉凤与主刀医生唐由之搀扶着毛主席走向手术台时,毛主席突然问道:“音乐准备好了吗?”

听到这话,唐由之愣住了,做手术要听音乐?他赶紧回答:“哎呀,主席,这个我没想到。”

随后,毛主席让张玉凤拿来了岳飞的《满江红》弹词。毛主席平时最喜欢岳飞这首作品。

这支曲子是由上海著名昆曲演员岳美缇演唱的,同时由被称为“东方魔笛”的张晓辉吹笛伴奏。曲子高亢昂扬,充分抒发了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情怀。

早在1974年的时候,毛主席因为白内障导致双目几近失明。为了不耽误读书看报,毛主席便请身边的工作人员为自己读书。

但是,读古诗词的时候,毛主席觉得工作人员读的少了一些韵味,有关部门便挑选了一些毛主席平时最喜欢的古诗词,其中就包括岳飞的《满江红》,由一些专业人士录制成唱片,放给毛主席听。

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旋律,毛主席镇定从容的走到了手术台上……

3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