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以后,都比较犯愁如何给宝宝制作辅食的问题。究竟该吃什么,怎么吃,对宝宝才更好呢,这是家长们的困惑,也是科学喂养的关键。
一般来讲,宝宝从6个月以后逐渐开始添加辅食,最开始以含铁的配方米粉作为主要的辅食,随后逐渐加入蔬菜、水果、肉类等。
配方米粉比较方便,冲调之后就可以喂给宝宝。但是在蔬菜和肉类的制作上,有时候家长就会犯难,生怕做出来的味道宝宝不喜欢,不愿意吃。
家长有时会用自己的经验体会,去理解宝宝的感受。觉得如果孩子不喜欢吃一些食物,那么加上一些调味料,增加味道之后,孩子就会喜欢了。
其实在宝宝一岁以内,不建议添加食盐、酱油等咸味调味品,也不适合添加糖等其他调味料。
食盐酱油等级中含有钠摄入过多的钠,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另外,过早添加糖,会让孩子以后患龋齿的风险增加。
其实对于之前只接触过母乳或奶粉的宝宝来说,他的味觉并不像成年人如此挑剔,在吃辅食的过程当中,原味的食物就可以接受。
一旦过早地给宝宝的辅食当中添加了盐等调味料,那么孩子养成习惯之后,再吃没有盐的食物,就很难接受了。
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是有利于健康的,而这个习惯,要靠家长的引导来帮助孩子建立,在辅食添加的阶段就要注意了。
一般来讲,给孩子的食物中添加盐等调味品,至少要等到一岁以后。如果宝宝在一岁以后,还可以接受原味的食物,那么也没有必要强行地添加盐等。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饮食的情况,来考虑何时给孩子的食物中添加调味料。在一岁以后如果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开始有所降低,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考虑添加一些调味料。注意添加的量,还是要少盐少糖。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当中,家长要注意食材搭配的合理性,以保证营养摄入均衡。丰富食材的种类,不仅有利于营养的摄入,还能够调节口味。
丰富食物种类,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味道。
给宝宝添加辅食以后,除了米粉、粥、面条等碳水化合物之外,还要搭配不同的蔬菜、肉类等。
在尝试过确保不过敏的情况下,可以定期地给宝宝更换食物的种类。让宝宝品尝不同蔬菜、不同肉类的不同味道,这样也能够摄入不同的营养素。
借助食物的天然味道,为饭菜调味。
如果想让宝宝的食物更加有味道,可以利用一些食物天然的味道来做调味料。
比如,将虾皮烘干之后,打成虾皮粉,会增加咸味和鲜味。还可以制作香菇粉、海苔粉等,作为增鲜的调味料。
对于已经可以吃颗粒状或者块状食物的宝宝来说,能够接受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家长可以将蔬菜和肉类一起制作。
蔬菜的一些味道能够增加肉类的味道,并且搭配在一起可以丰富口感。比如,将番茄和肉类或者其他的蔬菜一起制作,会增加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宝宝非常喜欢的。
总之,在给宝宝制作辅食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少放调味料,最好选择食物搭配来调节口味,这样也能够帮助宝宝获得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