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壮志,他为中国北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诗被称为“建安风骨”,他手握重兵,本来可以称帝的,可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呢?他是谁?他就是曹操。
董卓死后,曹操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他聪明就聪明在这,不自己称帝,而是扶持15岁的汉献帝作为自己的傀儡,这样,自己不但没有被一堆鸡毛蒜皮的后宫拖累,也不会因为处理朝政而分心,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因为手握天子王牌,他的统一霸业逐步实业了。
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曹操可能更多的是残暴无情,但也不可否认他的才华,在当时的环境下,造就了这样的他,谁对谁错?或许人们更多的是同情弱者罢了。曹操的一生都在刀光剑影的戎马生涯中度过,多少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多少的战场厮杀,才换来权力的巅峰。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活着是多少的幸运,不过,权力到手了,也手握重兵,很多人就想问:他明明可以轻易地当皇帝享福,为什么他放弃了呢?让一个15岁的小孩上位?是脑子被驴踢了还是被门夹了?如果是,那问题就简单了,这背后又有些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其实曹操是个豪迈有野心的人,说不想统一中国,是不可能的,他精通兵法,著有《兵书摘要》、《孟德新书》等,都说明了他的不同凡响,他消灭了各地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和部分南方,在有名的赤壁之战中,他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不过,他太激进了,收服荆州后,马不停蹄就攻打江东,让本来就疲惫不堪的士兵叫苦连连,完全得不到一点休息、整顿的机会。同时,他也低估了刘备的能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他也知道,孙权也是有野心的,要不然,诸葛亮也不会轻易说服孙权对抗自己了。
综合以上,他如果称帝,必将要面对强大敌人的攻击,如果称帝,孙权、刘备等人肯定会以“乱臣贼子”的名义讨伐他,他内心还在有着儒家文化底蕴的,他不想和董卓、吕布一样,被世人所唾弃,不想成为千古罪人,他想像英雄一样活得坦坦荡荡,毕竟古人都是很看重自己是怎样记载在史书上的。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虽然曹操内心还是想称帝,但是当时他的条件是不够成熟的,虽然他掌握了汉室的实际权力,可只是在北方,其它地方还有孙权和刘备等势力,他们都在虎视眈眈等待机会,只要曹操一动,他们可就有理由讨伐了。曹操不想自己陷入水深火热中,他没有把握自己能不能与群雄对抗到底,如果败了,不但失去了现有的权力生活,还将万劫不复,重新来过谈何容易?
所以,他非常谨慎,只要有汉献帝这棵大树在,他才好乘凉,谁敢动他?看当时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后,内部反对的势力和外部敌对的势力,都没有好下场,就知道,曹操不好惹。
而且,曹操在当时也等同于拥有了帝王之权,也没必要去惹麻烦,汉献帝当挡箭牌,他做事更没有后顾之忧了。他自己打着天子的旗号,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关中各将闻风而降,各地都被曹操和平征服,连孙权也被劝降了,可见,他不称帝,真是明智之举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曹操的话不无道理,他坚持实用主义,本人也不是很看重虚名,他年轻时,志向远大、凌志凌云,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建功立业,可是,在乱世,谁又能安稳生活呢?他的才华完全没有用武之地,逼不得已,才走上了军阀之路。开始他也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统一全国,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手段之一。
在人才方面,他是唯才是用的,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为我所用,我就敢用,因为,很多人才都投到了他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基础。
他心里已看透一切,什么虚名,要来有何用,还不如实实在在掌握着权力好,他内心的如意算盘早已打好。曹操明里暗里提示过群臣:想让他放弃兵权,没门!因为他要为他的儿子做打算,哪个父亲不疼自己孩子的,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不过他的儿子当,有何不可?
而且曹操年纪已大,也无心朝政了,再说他地位也很尊贵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这句话代表了他当时的心境。
他不想到了最后,因为称帝,被有不轨之心的人抓住把柄,陷于被动。他坚持到最后,一切为儿子做好打算。
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哪个儿子有这个皇帝命呢?本来曹操是最喜欢三儿子曹植的,可是他太不争气了,虽有才华,性格却懦弱,也就因为这样,成就了一个狠毒、刻薄、无情的皇帝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