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国民党43名战犯的名单,除了位列榜首的蒋介石,还有一个名为卫立煌的名字也十分醒目。
此时远在香港的卫立煌不禁大喜得笑出声来,中央的这一举动无疑救了他一命。
在香港漂泊多年后,卫立煌终于接收到了等待已久的来自大陆中共中央的电报,电报表示:只要你愿意,我们随时欢迎你回来。在中央的精心护送下,卫立煌回到了广州,并在不久后收到了来自毛主席亲笔写下的请帖,特邀他回北京赴宴。
当卫立煌在1955年4月25日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毛主席时,他激动得泪如雨下,17年未见,毛主席紧紧握住卫立煌的手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啊,想不到我们再一次又走到了一起,你过去是有功劳的。”
回忆过往的抗战与在延安与毛主席的种种过往,卫立煌百感交集。
1938年2月,距离抗日战争正式打响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日寇将侵略的野心化为熊熊战火,不断烧往中国大地。
那时的太原保卫战刚结束不久,日军火速集结了四个师的兵力,组成十多万人马的大军,浩浩荡荡从太原出发一路向南,企图将山西全部收入囊中,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向我国的华北地区进发。
当时正担任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兼前敌总指挥使的卫立煌正率领着主力部队在太岳山区的韩岭一带构筑工事,试图采用阵地战的方法进行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
同时因为太原保卫战的失利,这次的阵地战还将掩护其他部队安全撤离到太行山、吕梁等阵地,为后续的作战保存实力。
这一战打得异常艰难,经过十余天的激烈交战,日军虽没能从正面突破卫立煌的阵地部队,但也由于第一战区坚守平汉路,未能从后方成功狙击日军南进,我们失去了邯郸、武安等地区。
狡猾的日军第20师团绕道由武安、涉县侧向西进,一把夺取了重要隘口东阳关,从此太行山天险便不再是晋东南的长城了,这也逼得卫立煌的军队不得不向后退却。
撤退途中,由于部队被日寇的火力冲散,卫立煌所在的部队在韩信岭面临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危急时刻,八路军得知了消息,朱德与彭德怀立即指挥部队前往韩信岭支援,在两员大帅的英勇指挥下,我军成功阻击了日寇的脚步,为卫立煌部队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看到八路军与日寇作战如此如鱼得水,卫立煌不禁好奇起了八路军的战法,随后便虚心求教,向朱、彭二人学习了八路军的运动战法,并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为了与大部队会合,卫立煌率领部队绕道往南出发,不过由于日寇将汾河上的桥梁都一一炸毁,卫立煌的部队很难从吕梁突围。在与参谋进行了彻夜的商讨后,卫立煌最终决定绕道陕北,由陕北取道,再从西安出发去往河南渑池,一路渡过黄河,便能到达晋南。
这是当时能计划出来的最好也是最稳妥的方案,但计划虽好,卫立煌心中仍会有顾虑——陕北是共产党的地盘,在蒋介石的眼中那里便是“匪窝”,他深怕蒋介石会因此猜疑自己。因此,卫立煌顾虑重重,进退维谷。
此时,卫立煌的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赵荣声看出了卫立煌的顾虑,于是向他建议道:“还是走陕北这条路好,这正是一个参观延安的好机会。”
听后建议的卫立煌是越发想去,就在他选择困难时,一则消息令他打消了心中的顾虑——蒋介石致电卫立煌,通知他立即前往洛阳开会,想去洛阳就必须绕道陕北。蒋介石的这番话几乎是默许了他前往陕北的打算。
有了“蒋委员长”的手谕,为争取时间,取道陕北南行自然就成为合法的行动了,卫立煌兴奋地告诉随从人员:“我们可以取道延安了,我一定要见见毛润之先生,虚心问教,向他取取经,看看他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指挥打仗,让八路军作战打得那样好。 ”
卫立煌从延安经过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毛主席这,中共中央对此报以了极高的重视,特意指示组成专门的班子,认真接待卫立煌一行,毕竟卫立煌是当时第一个来到延安的国军战区长官一级将领。
不过当时的一些同志对此很不理解,作为蒋介石手上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手上沾满了革命党人的鲜血,如今他来延安,不报复就算了,还化身为了贵宾得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一举措会寒了很多同志的心。
毛主席能够理解那些同志的不解,他耐心解释道:
“不管怎么说,从抗战大局出发,争取卫将军这样的国民党重要将领,对整个国共合作的局面将有重要影响,所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量争取他。
同时,卫立煌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为我第十八集团军的上级,从上下级关系考虑,若能争取其支持我军,则对我军的处境,对华北、西北抗日根据地都会有很大好处。
所以,欢迎一定要隆重、热情,招待的规格一定要高。同时此人官气很重,生活很考究,应注意礼节,照顾好他的生活,使他感到我党的诚意。”
1938年4月17日,卫立煌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延安,刚刚看到远处延安城,卫立煌便注意到了这里到处写着“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等红绿标语,越往前走标语越多,令人目不暇接。
等来到延安城门口时,卫立煌发现连城门口都有等候多时的欢迎队伍。这种隆重的欢迎场面是令卫立煌完全没想到的,他们一行人近来行军打仗吃尽苦头,此时身处这一片祥和的地方,不知不觉间已万分感动。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亲自来到门口接待他们,主动与卫立煌一行人握手示好,这次的会面便是在这种十分和谐友好的氛围下展开。
早就久仰毛主席大名的卫立煌对毛主席十分钦佩,一见面就不停地称赞八路军打作战行军优良,对日寇的作战表现打得特别的好,还十分真诚地坦言道这次来延安,能学到八路军对敌的战斗方法他将会感到万分荣幸。
当天为了向卫立煌表示欢迎,延安各界在当地还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欢迎晚会,各界代表达数百人之多,一起观看了由延安鲁艺师生表演的精彩节目。台下的毛主席与卫立煌谈笑风生,十分融洽。
其实当时延安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毛主席知道撤退绕行的卫立煌一行人也无比艰难,现在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所以特意吩咐下属为他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苦日子的卫立煌看到琳琅满目的丰盛菜品,大口大口吃了起来,赞不绝口地称到当地的手艺精湛。面对毛主席的盛情宴请,卫立煌心里一直很是感激。
想到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卫立煌不由得感到十分羞愧,见卫立煌羞愧的神情,毛主席则主动安慰他:“卫将军率军保家卫国,那份面对强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全国人民都看在眼里。”
一番话说完,卫立煌更是颇为感动,同时又面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惭愧不已,于是随后主动去探望八路军受伤的将领们。
看着陕北的苍茫大地,卫立煌没有忘记自己来到延安最想要做的任务是什么,于是主动上前询问毛主席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战斗方法。
毛主席没有一点藏着掖着,主动领着卫立煌去了位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参观,大学内抗战师生良好的风貌、统一的素养以及团结协作的执行力令卫立煌感到大为震撼。
由于延安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很多的学生都没有正经的课桌椅上课,连教室都是学生和老师们一齐挥洒辛勤汗水挖出来的窑洞。
上课时,学生们就坐在破旧的、用砖头搭起来的台子上,把自己的膝盖当作课桌,埋头认真学习,没有一句怨言。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发奋图强的劲头,卫立煌感慨万分,连连表示要是全国各地的大学都能像抗日军政大学这样建设起来,学生老师都如此发奋图强,那中国人民就可以不用再为抗日而感到发愁了。
从抗大出来,毛主席带着卫立煌一路走走看看,近距离感受延安人民的满足与生活上的富饶,路上卫立煌还是不忘不断地向毛主席请教抗日作战方面的经验。
此时一位老农民牵着头毛驴往山上赶路,毛主席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中多出来一个问题,笑着对卫立煌问道:
“卫将军,我来提一个问题,毛驴上山时,是先迈左脚呢还是先迈右脚?”
这个太过突然的问题一下子把卫立煌问愣住了,他感到疑惑不解,既不明白毛主席为何问这样的问题,也不清楚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看着卫立煌一脸疑惑的表情,毛主席面带笑容地回答说道:
“通过我的观察,毛驴上山是先迈左脚。”
卫立煌仔细观察了一番,果然前头那个老农民牵着的毛驴上山先迈的是左脚。
“可是这又和抗日有什么联系吗?”
知道其中必有深意的卫立煌一头雾水向毛主席虚心请教,他觉得这个问题一定有着什么特别之处。
毛主席依然是笑脸相迎与他解释说:
“其实,日寇的军队就像这毛驴一样,如今这头毛驴凶悍得很,又踢又咬,让人拿它没有什么办法。”
听到毛主席的解释后,卫立煌恍然大悟,随即连连点头感到感同身受。
“换做是我与日寇作战,我会首先退避三舍,绕到它的背后,抓住它的尾巴,趁着它还来不及反应,狠狠地用刀刺在它的屁股上。”
毛主席这番意味深长的话顿时点醒了还在困局中的卫立煌,他意识到毛主席是在提醒他,对待敌人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像观察这头毛驴一样,首先摸清了对方的习性,再扬长避短,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一语点醒梦中人,卫立煌对毛主席倾佩不已,他深刻明白了这种正确的对敌之法,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
延安一行,卫立煌收获颇丰,他郑重其事地向毛主席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第二天便带领着队伍继续向洛阳出发,离开了延安。
等到卫立煌来到西安时,他亲自前往位于北大街的第14集团军总司令驻西安办事处,大笔一挥写下一份手谕,要求部下们准备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
这份手谕令卫立煌的老部下第14兵站分监杲海澜面露难色,如此庞大的数量执行下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卫立煌则严肃地说道:
“第二战区地军队由我来指挥,凡是打日本的我都一样看待,十八集团军打仗打得很好,作风优良,我们就应该给与他们充分的供给。”
此外卫立煌还准备了数百箱牛肉罐头和可供三个师穿着的夏装以及一些优良的通讯设备,命人一齐送去了位于延安的八路军基地。
经过这场短暂的接触,卫立煌已经变得非常钦佩毛主席和共产党,甚至动过加入党组织的念头。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卫立煌一直与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等人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
解放战争结束后,卫立煌并没有随着蒋介石逃亡台湾,而是带着家眷前往了香港定居。
中共中央一直没有忘记卫立煌的好,周总理亲自写信给他表示,他在太原、延安结识的朋友们会永远地欢迎他回家。
颇为感动的卫立煌在收到来自中央的电报后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到大陆,在中央的护送下,他先是回到了广州,再接收到毛主席的盛情邀请。
毛主席和八位开国元帅亲自迎接拜访卫立煌,再次见到老友的毛主席与卫立煌紧紧地握住双手,分别17年,二人心中感慨万分。
后来卫立煌回到中央工作,成为了当时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积极投身进了祖国统一、繁荣富强发展的大业中去,直到1960年1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