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崔逾瑜)12月4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释放强烈信号:现在的长江只是“大病初愈”,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多措并举继续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
长江禁渔以来,长江鱼类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据中科院水生所所长缪炜介绍,鄱阳湖禁捕后,鱼类单位渔获量比禁捕前翻了1倍多。2021—2023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年均增幅为1.6倍。鱼的数量变多,个头也变大,鄱阳湖的鲤、鲫等16种鱼类平均体长增加8.9%—66%,平均体重增加14.7%—265.2%。赤水河采集到的鱼类物种不断丰富,消失多年的鳗鲡、鳡、红唇薄鳅等鱼类重回长江。
另一方面,长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仍然处于“较差”等级,长江流域仍有120多种鱼类未被监测到,中华鲟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从今年起,农业农村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华鲟保护和增殖放流工作,争取未来三到五年能够逐步增加到500万尾;并设立中华鲟科技专项,重点用于攻克中华鲟保护关键技术难题。抓好长江江豚就地和迁地保护,在长江江豚重要栖息水域实施限航限速,降低损伤致死风险,加大迁地保护力度,扩大迁地种群数量。抓好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开展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扩大自然繁殖试验规模。同时,落细落实重要栖息地修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资源调查监测等各项重点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供给,强化能力保障,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让长江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