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渐渐散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东北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然而,在黑龙江省龙江县一个叫三家子屯的小村庄里,村民们却经历了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悲惨一幕。
一群不甘失败的日本残兵突然从深山冲出,袭击了正在庆祝胜利的村民,制造了一场血腥屠杀。就在绝望笼罩村庄时,苏联红军及时赶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击并歼灭了这股日军残部。一个幸存的老农后来回忆说:“苏军对日本人最狠,我亲眼看见日军被打成了渣滓!”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在亚洲战场上节节败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东北地区在这之前被日本控制,建立了伪满洲国。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的历史沿革记载,伪满洲国时期,东北被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包括龙江、滨江等地,黑龙江省内的老百姓生活极为困苦。日本殖民统治下,农民被迫缴纳高额税粮,还要忍受强制劳动和资源掠夺,日子过得水深火热。

苏联红军在1945年8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百万大军从西伯利亚杀入东北,目标是彻底击溃日本关东军。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的记载,苏军行动迅猛,几天之内就解放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日本关东军主力迅速崩溃。
然而,在偏远农村地区,尤其是像龙江县这样的地方,交通不便,消息闭塞,部分日军残部还没来得及投降,或者根本不愿投降。他们有的躲进深山,有的伺机报复,造成了战后初期的混乱。

三家子屯只是东北无数小村庄中的一个,位于龙江县境内,依山傍水,以农业为主。村民们靠种小麦、玉米为生,村子里大概有80户人家,房屋多是泥砖搭建,村中央还有一座小庙,平时用来祈求风调雨顺。1945年8月19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这里,村民们欢天喜地,准备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

1945年8月19日,三家子屯的村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下午3点左右,一支由100多名日本残兵组成的队伍突然从附近的深山冲了出来。这些士兵衣衫褴褛,带着步枪和刺刀,显然是关东军溃败后逃窜到山里的残部。

这支日军残部的袭击毫无征兆。他们迅速包围了三家子屯,把村民们集中到村里一间大屋里,然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据幸存者的回忆,日军先挑出几个青壮年当众处决,手段极其残忍,有的被砍头,有的被刺刀捅死。随后,他们对妇女和儿童下手,整个屠杀过程持续了大约一小时。村里80多口人几乎无一幸免,房屋也被付之一炬,浓烟遮蔽了天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小村庄变成了人间地狱。

为什么这些日军残兵会如此丧心病狂?从历史背景来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经营多年,自认为不可一世,但苏联红军的闪电进攻让他们瞬间土崩瓦解。8月9日到8月15日短短几天时间,关东军主力被打得溃不成军,许多士兵逃散到山区。投降的消息传来后,这些残兵心理崩溃,既恐惧被俘,又不甘失败,于是把怒火发泄到了手无寸铁的村民身上。

就在三家子屯陷入绝境的第二天,一支苏联红军部队出现在村子附近。根据哈尔滨市政协《文史春秋》的记载,1945年8月,苏军进入东北后,不仅负责解放城市,还协助地方清剿日军残敌。一名幸存的村民向苏军报告了村里的惨状,并主动带路,指引苏军追击这股残兵。

苏军接到消息后,立即展开行动。他们沿着残兵逃跑的路线追击,一路来到附近的朱家坎地区,发现日军正在另一个村庄作乱。苏军迅速从四面围堵,派出一支突击队冲进村子,与日军展开近距离作战。据记载,苏军士兵使用枪托和工兵铲与敌人搏斗,甚至还有一名女狙击手从高处精准射杀了多名日军。这场战斗异常激烈,苏军以压倒性的火力和人数优势,很快歼灭了70多名日军,但仍有20多人趁乱逃走。

苏军没有就此罢手。他们继续追击,追踪残兵到了泰康县境内,最终将最后七八名日军包围在一片空地上。苏军集中火力,密集的枪弹将这些残兵彻底击毙。据目击者回忆,战斗结束后,现场一片狼藉,日军尸体横七竖八,没有一个活口。这位幸存的老农后来感慨:“苏军对日本人真是狠,打得他们连渣都不剩!”

苏军的作战风格在这场追击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装备精良,行动迅速,而且对日军毫不手软。

从战略角度看,1945年8月,苏联的目标不仅是击败日本,还要确保东北的稳定,为战后利益最大化做准备。日本关东军虽然主力已垮,但残部如果不彻底清除,很可能成为隐患,影响苏军对东北的控制。因此,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庄,只要发现日军踪迹,苏军都会全力剿灭。

从人性角度看,苏军士兵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也不容忽视。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强征劳工、屠杀平民,这些暴行早已激起当地人民的仇恨。苏军进入东北后,亲眼见到日军留下的满目疮痍,耳闻目睹村民的悲惨遭遇,自然对这些残兵没有一丝怜悯。更何况,苏军本身在对德战争中也经历了无数苦难,对法西斯势力的仇恨早已刻在骨子里。

据统计,从8月9日到8月底,苏军在东北共击毙和俘虏日军数十万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像三家子屯这样由残兵引发的小规模冲突,在战后初期并不少见,而苏军的应对始终是雷厉风行,绝不姑息。
战后重建三家子屯的屠杀结束后,幸存者寥寥无几。他们在苏军的帮助下掩埋了亲人的遗体,然后开始艰难的重建。村子里的房屋大多被烧毁,粮食也被抢光,幸存者只能在废墟上搭起简陋的草棚,靠野菜和少量救济粮度日。尽管生活无比艰难,但和平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那位老农在晚年回忆这段往事时,总是感慨万千。他提到,苏军的到来不仅救了他们,还为死去的亲人讨回了公道。
战后的东北局势依然复杂。1945年8月底,国民党设立东北行营,试图接管这片土地,但很快与共产党爆发冲突,内战一触即发。三家子屯的村民们虽然暂时远离了日军的威胁,却又被卷入了新的动荡。不过,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