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广东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方案都有哪些亮点?
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林如鹏表示,“2+1”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我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林如鹏表示,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 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我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应用、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等。
该方案还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学校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超100M宽带速率达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林如鹏称,广东已面向20个区域设立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教、助学、助评、助管、助研的有效路径。
他透露,目前广东还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 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来源:南方+客户端
作者: 陈伊纯 钱明雅 吴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