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椒虾
编辑 | 胡椒虾
前言
西汉时期有两位杰出将领——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军事支柱,凭借其卓越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卫霍”。
两人的名字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当霍去病和卫青去世以后,卫家势力衰落,有一个人逐渐崭露头角,登上了这更广阔的历史舞台。
这个人就是霍光,在复杂诡谲的政治环境当中,他一步步崛起,最终从一个小郎官成为了几代君主的辅政大臣。
霍光是如何崛起的?汉武帝又为什么如此信任他?世代以后又对他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霍光凭什么崛起?
霍光最终能够进入朝廷并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兄长霍去病的提携。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元狩二年,霍去病在立下“封狼居胥”的非凡功绩后,就将霍光带到了京城照顾,并在其麾下担任郎官。
也就是这样,在霍去病的帮助下,霍光开始步入仕途。
一开始霍光只是一个普通郎官,不过,在担任郎官期间,霍光小心谨慎,未曾犯过一次错误,逐渐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
在当时,霍光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初步显露其身处政局中应有的性格和才能。
随着汉武帝对霍光的信任加深,霍光接着就如火箭般晋升为了诸曹侍中,参与军事参谋工作。
再后来,霍光又逐步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成为汉武帝的宠臣,侍奉汉武帝左右。
汉武帝晚年,由于他极度怕死并试图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所以重用了一些方士。
不过,这些方士的言论和行为往往与巫蛊之术相关联,而巫蛊在汉宫是大忌,因此汉武帝对巫蛊极为敏感。
当时,卫青的姐夫公孙贺,同样是卫家在朝中的重要支柱。
反太子派为了除掉卫家在朝中的势力,就设局陷害公孙贺。他们让一个刺客带剑入宫,被宫中禁卫发现后再迅速逃走。
公孙贺为了救出自己因贪污被关在大牢里的儿子公孙敬声,所以主动向汉武帝申请追捕刺客。
然而,没曾想这个刺客在被捕后却反咬一口,指控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私通,还在驰道上埋下了诅咒汉武帝的小人。
这还得了,汉武帝在听说此事后大怒,下令彻查。
结果,在刺客所说的位置果真发现了诅咒汉武帝的小人。于是,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等人被牵连入案,并被处死。这场巫蛊之祸使得卫家在朝堂上的所有党羽几乎被全部清空。
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去世,卫家在朝堂上的势力被一扫而空,太子刘据也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被杀。
当时,不仅皇位继承问题悬而未决,许多权贵也被清算,而霍光却始终稳如泰山。
汉武帝又是因为什么如此信任霍光?
韬光养晦 扶摇直上
霍光为人沈静详审,做事小心谨慎,陪伴在汉武帝身边二十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从未犯过一丁点错误。
而且,霍光在朝廷当中从不轻易卷入政治斗争,从不像其他外戚和权臣那样私自参与结党营私,也就是这种稳重又低调的作风令汉武帝十分信赖。
巫蛊之祸中清算了那么多势力,霍光始终保持远离政治纷争,从未与涉及巫蛊之事的人产生过任何关联,保证了自己的绝对清白。
就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互相猜忌,霍光的处事也让人拿不到任何错处,这就让汉武帝对他愈发信任了。
虽然霍光失去了太子势力的支持,但他在朝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为了保证汉朝的稳定和繁荣,汉武帝开始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太子已死,其他皇子作为这个继承人,汉武帝都不满意。
此时,汉武帝宠姬钩弋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弗陵,武帝决定立幼子为继承人。
汉武帝在临终前,亲自选择了四位托孤大臣来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分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
其中,霍光被任命为首辅大臣。
汉武帝还赐给霍光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意味着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佐少帝。
汉昭帝时期,霍光虽然未能完全控制朝廷,但已经有“政事一决于光”的趋势。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因不满霍光的专权,试图联合长公主和燕王刘旦发动政变。
结果阴谋被识破,霍光进一步树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威。
汉昭帝去世后,霍光更是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废立了两位皇帝,霍光因此得以继续独揽大权,成为了汉昭帝和汉宣帝前期汉朝的实际统治者。
如何客观评价霍光?
霍光在去世后不久,其家族便遭遇了灭顶之灾,受牵连者多达数千家。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后世的广泛讨论,后世对于霍光到底是忠臣还是权臣有着很大的争论。
一方面,霍光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能臣,为稳定汉朝、推动昭宣中兴他作出了巨大贡献,还被汉宣帝肯定其功劳,并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另一方面,他也被视为一位权臣和争议人物,废立皇帝、滥用职权等行为也被认为是对皇权的侵犯。
有人说,霍家的覆灭就是因为其功高盖主,引来了帝王的猜疑,也有人说是由于其家族自身的骄奢淫逸。
无论如何,霍光都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能,成功地解决了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确保了汉朝的繁荣稳定。
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重用人才、废除苛政、推动农业生产等都彰显了他为国为民的治国能力和品格。
纵观他的一生,霍光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所以,在评价霍光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