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往事:孙中山的从医生涯

民国印象 2025-03-26 10:31:21

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号逸仙,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孙中山生日是11月12日。母亲给他取名乳为帝象,表示她已把儿子交给村里的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了,当时粤俗妇女多信神,此类乳名,可使爱子得到神的庇护而免除灾祸。稍稍大一些后,父母总叫孩子参拜此神。

入学后,取名为文。这样,在以后凡正规场合的宣言著作、电文等皆署孙文。又取号日新,取自《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之义,而“日新”的粤语谐音为“逸仙”,在以后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概用此名。

孙中山在雅丽医校学医5年,毕业成绩为全校第一,取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毕业后到澳门行医,他医术高超,医德更高。他首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

他对穷困患者不收医疗费,并免费赠药品,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深受人们好评。

他精于外科、小儿科。在解剖手术方面,更是医术精湛。

他曾为一个病势垂危的患者动大手术,剖除一个大如鸡蛋的胆结石,足有90克重。患者及家属不知如何感激才好。

孙中山名声大振,求医者越来越多。不到3个月,就远近皆知。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他又聘来雅丽医校英籍老师来澳助医。他们1年之内,收入达1万元。

为此,引起澳门葡萄牙同行的猜忌,并百般刁难,不发行医牌照。孙中山无奈,只好转广州重设医所。

1893年春,孙中山到广州行医,并设东西药局支店,所售西药有发冷丸、拔毒生肌膏、立止牙痛水等多种药物,并印有“孙逸仙博士监制”之标签。

1894年广州的《中西日报》曾有关于他的报道如下:

“……本局敦请大医生孙君逸仙来省济世,每日10点至12点,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求医者,须在10点以前来局挂号,午后出外诊症……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心,若有意外与夫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

孙中山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对患者有求必应,就是从广州匆匆回乡探家时,亦不忘救死扶伤。

有一次,一个村妇难产已拖延两天,他急忙赶到才转危为安。还有一次,一个奄奄一息垂死的病人吃了他的药,居然起死回生,使人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称他为“生菩萨”。还有个牙疼患者,投医数月而无效,孙中山一治,药到病除,并未收费。患者在《中西日报》投书鸣谢,赞扬说:

“孙逸仙真乃扁鹊复出,行医济世……而且轻财重义,药金不受,礼物仍辞,使我耿耿私心,无以图报,谨将此意爰录报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