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连接生命,医病医心

网娱观察 2025-01-04 13:13:51

作者 / 乔苗儿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收官,最后一集的主题以「奇迹」设问。什么是奇迹呢?

是与时间赛跑,为安安做移植手术,搏一把生机;是从5楼坠下的小月,因「有弹性」而侥幸保住生命;还是深陷性别困境的小王终于通过治疗找到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抑或一档真实的儿童医疗类纪录片,坚定走过三季,仍能收获屏幕外观众的泪花和笑脸?

都是吧。

由抖音、中广天择出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联合出品,支付宝好医保系列医疗险,超7000万人选择的国民级医疗险独家冠名的儿童医疗类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回归,看得观众是「又紧张又生气」「笑着笑着就哭了」。纪录片上线播出过半,总播放量超过3.5亿次,正片播放量高达1.2亿次,#产妇坚持不减胎诞下四胞胎# #丈夫抵触产检导致胎儿引产# #女童得交叉腿综合症是咋回事#等病案相关议题登上抖音热搜榜高位,成为引发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社交媒体平台上更不乏「自来水」的诚心安利,真情实感为纪录片「举大旗」。

情绪如过山车般起伏,绵延不绝的长尾效应背后,是家长们,与拱卫儿童健康防线的儿科医生之间一场走心的对谈。

「我今天丢了100块钱」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持续精准捕捉儿科医疗这一极具社会关注度的细分领域,聚焦儿科典型病案,展现儿科医生诊断时的专业果敢,处置过程的沉稳冷静,在此基础上,创作者们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将目光对准患儿及其背后的家庭,体察他们在面对疾病和意外时的心境与情绪,映照家庭乃至社会的剪影。

纪录片是国家相册、时代镜像,更是家庭记忆、个体经历,《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在秉持真实记录的基础上,以温柔、真诚和不责备三个关键词为题眼,实现了医疗类纪录片的叙事进阶。

透过《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需要治愈抚慰的患儿,焦急甚至随时濒临崩溃的家长,还有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专业且疲惫的儿科医生们。第1期中,身患限制性心肌病的安安懂事得令人心疼,妈妈忍不住在安安面前掉泪,担心不好的情绪影响孩子,谎称「丢了100块钱」才掉泪,母子之间的暖心对话几度令人潸然泪下。那一刻,无须多言,向疾病宣战,是对这个家庭最大的救赎和宽慰。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或疾病,目之所至,《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的影像色彩却始终是暖色调的,儿童的天真和童趣的卡通画,粉色、蓝色的花字有效稀释紧迫感,以温柔代之,始终传递治愈的力量。

除此之外,纪录片不回避矛盾的真诚表达,让「治愈」不止停留在疾病层面。第5期中,一岁多的宝宝因呛奶窒息被送入院,爷爷奶奶虽紧张得手足无措,仍不放弃坚持抢救。隔辈带娃看得人五味杂陈,流淌着「留守儿童」家庭的心酸——父母在外务工,3岁的姐姐患有白化病,小宝宝也因为父母的基因问题从出生就伴随发育迟缓的基础病,令人痛心之余引发观众对于儿童成长环境的高度关注。

更难能可贵的是,《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始终将患儿家长与医生们置于同一阵营。片中,因缺乏医学常识、疏于对孩子照料的家长们也会让观众气不打一处来,表示「为什么手不能伸进屏幕里」。小廖因听信丈夫的建议没有及时产检,导致孕期引产,话题从儿童健康延伸至婚姻家庭,纷纷表示「女性要对自己健康负责」,进而辐射至孕期相关知识的科普。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固然残酷,而如能吃一堑长一智,那便也是医学知识普及推广的价值所在。

「你也要‘救’我们哦」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为大众提供瞭望医患关系的另一重视野——「除了家人,医生同样希望病人战胜病魔,重获健康和新生」这句话变得具象化。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医生,有的人心直口快,有的人温和坚定,他们有不同的个性,面对身处不同境遇的患儿和家属,展现出鲜活真实的状态。

还是令观众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孕妈妈小廖一家,在面对姗姗来迟还振振有词不听劝告的小廖丈夫时,崔彦芹、冯艳、潘敏三位女医生展现出温润包容的医者力量,不仅始终耐心地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病因,还在小廖面对父母心疼的责问时站在小廖的角度设身处地给予她支持和宽慰,化解家庭成员间的矛盾,稳定家属情绪共同解决问题。

急诊科的郑懿医生早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练就「大心脏」,即便这样,在得知患儿的家属给孩子用花生油止血、用酒精消毒时,口罩都挡不住郑医生震惊的神色。「急诊就像开盲盒」着实代表着一线医生们的心声。也正是如此,医学科普的推广和深化则愈发显得必然且紧迫,特别是突发情况频繁,处置稍有不慎有可能影响一生的儿科领域,更是任重道远。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还将议题从疾病、科普,延伸至伦理和社会层面,令普通观众看见,除了医院和医生,还有医疗体制在为患儿和家庭护航。面对家庭困难和特殊的患者,医生会站在患儿未来及家庭现状的角度予以建议,而医院的基金和现行的医疗政策则能给予困境中的家庭战胜疾病的底气和信心。

在不倒苦水、不卖惨的前提下,《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仍令现实生活中儿科医生的流失现象久久回响。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5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儿科医生的流失率近 10.7%,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培养周期长是儿科医生难配比的主要原因,而未来儿科医生可能面临「断层」的挑战。可以说,《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在展现医者仁心的同时,也向社会发出呼吁,关注医生群体的执业现状,令「白衣天使」不止有付出,也能得到来自社会的回护和体恤。

「希望的未来」

孩子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儿科医生便是守护未来与希望的「卫士」。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从细节起笔,定格一个个具体的儿科病例,让观众在沉浸中注视患儿恢复健康,家庭重获新生,收获的不仅有宽慰和喜悦的情绪,更有如及时雨一般的医学常识,在现实生活应对突发情况,才能挽救生命于万一。

《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落点是医疗生态和背后复杂的伦理、社会因素。我们注意到,片中的病例涉及范畴已不仅局限于疑难病案,还有儿童心理健康、性别教育、隐私问题等在大众潜意识里「难以启齿」的部分,打开天窗说亮话,是一次科学对大众认知的集中升格,更是医学进步的集中体现。

在疾病被治愈的过程中,观众见证的是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升级迭代,提升的是儿科医疗的信任度,有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更为紧密的「同盟」关系,对抗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观众中也不乏怀揣白衣执甲,悬壶济世杏林梦的未来医者。正如纪录片的最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院长周文浩所说的,之所以愿意将医院的日常运行毫无保留地暴露在镜头前,非常迫切的动力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妇儿健康的大事业中来。

医者的理想,影像的力量,在《你好,儿科医生第三季》中实现了双向奔赴。科学和艺术的交融,责任和理想的交辉,照亮的不只是医疗纪录片领域,还将在讲好中国故事,承担社会责任的任何领域发光发热。

这就是奇迹吧!

0 阅读:4

网娱观察

简介:洞察娱乐圈幕后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