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建红军卫生教育,被誉为永不熄灭的蜡烛,为治伤员留苏区牺牲

玉宸评过去 2024-11-17 11:12:3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35年的一个春日,中央苏区的树林里弥漫着硝烟,敌机的轰炸声在头顶轰鸣。陈义厚,这位红军卫生学校的校长,正带领一批伤员紧急转移。

他已经筋疲力尽,却依然用双手搀扶着一名重伤员。突然,一声巨响,炸弹在他身边炸开。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陈义厚倒下了。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伤员的安全。

从农家少年到北平学子

1899年,山东成武县孙寺乡徐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陈义厚,寓意“以仁义行天下”。

家境虽普通,但父亲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多次对亲戚说:“再苦也得让孩子读书。”陈义厚从小聪颖好学,家里的私塾老师总夸他脑子灵活,记忆力好。

村里的小学是陈义厚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他用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学堂放榜,他的名字总能排在第一。小学毕业那年,他成功考入县里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那是当时山东省内最好的中学之一。父亲咬紧牙关筹集了学费,把他送去上学。他背着一个旧布书包,怀揣对未来的憧憬,第一次走出了村庄。

中学生活对陈义厚来说充满了挑战。从小乡村到大县城,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

他开始意识到,许多普通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仅仅因为他们没有资源和机会。这种认知埋下了他关心底层百姓命运的种子。

在中学期间,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学。

这些学科让他明白,科学不仅能解答生命的奥秘,还能治病救人。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要学医,帮助更多的人。

几年后,陈义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这所学校在全国享有盛名,能进入这里的学生都是拔尖人才。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始了艰难而充实的求学之旅。

北平的生活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里繁华喧闹,同时危机四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平成为全国学潮的中心。

陈义厚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看到了国家的衰弱和外敌的压迫,更感受到了青年学子肩上的责任。

在北平医专,陈义厚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药理学、急救医学等课程。他刻苦钻研,常常为了一个实验熬到深夜。一次次的解剖练习让他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

他还阅读了大量医学文献,尤其是关于传染病预防和急救的资料。他开始相信,医学不仅能救治病人,还能改变社会。

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进入冯玉祥部队担任军医。他欣然接受,用自己的医术帮助士兵。从此,他踏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路。

加入红军,坚定信仰

在冯玉祥部队的几年里,陈义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待伤员总是细致入微,不仅会为他们清创包扎,还会耐心开导他们。

士兵们信任他,称他为“救命的陈医生”。可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陈义厚开始思考,自己救治的这些人,仅仅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国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否则再多的医术也救不了这些人。”他对自己说。

1931年,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年,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了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这次起义由共产党员赵博生和董振堂等人主导,口号鲜明:“为劳苦大众打天下!”陈义厚深受震撼。

他感到,这支队伍代表了新的希望。他毅然加入起义部队,并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的军医处长。

进入红军后,陈义厚发现,这支队伍的条件比国民党军队艰苦得多。没有充足的药品,缺乏专业设备,甚至连绷带都要反复使用。

可战士们的精神却异常高昂。他们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这种信念感染了陈义厚,他暗下决心:“我要用我的医术,守护这支队伍。”

第一次战斗后,伤员成批送到医疗站。许多人因为延误救治,伤口感染严重。陈义厚带领医护队员,用手术刀切开化脓的伤口,为战士们清创、缝合。

他发现,很多轻伤员因为简单的处理不及时,反而转为重症。他意识到,红军需要一套更加系统化的救护体系。

他向红五军团领导提出了建议:在前线设立绷带所,专门进行紧急包扎;战斗后,将重伤员转移到野战医院;再送往兵站医院和后方总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这一方案迅速被采纳,成为红军战场救护的雏形。

卫生事业的奠基人

1932年,红五军团卫生部正式成立,陈义厚被任命为部长。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包括组织卫生运动,提升全军的医疗水平。

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大批伤员从战场送到后方。医疗物资极度匮乏,消毒药水稀缺,很多伤口因为没有及时处理而恶化。

陈义厚号召大家开源节流,用旧衣服剪成布条,消毒后充当绷带。他带领队员上山采集草药,用传统方法熬制药汤,用来替代缺乏的西药。

那段时间,疟疾、痢疾在苏区肆虐。陈义厚意识到,必须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他提出“预防第一”的卫生方针,组织红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

他带领医护人员清理水源、修建简易厕所,并教战士如何保持个人清洁。他常说:“健康的身体,是打仗的本钱。”

为了普及医疗知识,他亲自编写了一本简易的《卫生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伤口处理、传染病预防以及战场急救方法,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手册分发到部队后,深受战士们欢迎。许多人说:“看了陈部长的手册,心里有底了。”

1933年8月,红军卫生学校成立。这是红军历史上的第一所医护人员培训机构,陈义厚被任命为校长。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木板刻出解剖图,用草药标本代替模型。

他的教学注重实战,学员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再到前线医院轮岗实习。两年内,卫生学校培养了近700名医护人员。这些人后来成为红军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

除了教学,陈义厚还创办了《红色卫生》杂志。这本杂志是苏区卫生工作的指南,内容涵盖常见病的预防、简单急救方法以及苏区医疗的最新动态。

通过这本杂志,红军官兵掌握了基本的医疗知识,也感受到了卫生部的关怀。

坚守苏区,危难之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陈义厚接到命令,留守苏区,负责管理8000多名伤病员。他明白,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面对敌军的步步紧逼,他没有退缩,毅然留下。

为了保护伤员,他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各村。他走村串户,劝说乡亲们提供帮助。他说:“这些人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全才负伤的,希望你们能救救他们。”乡亲们被他的真诚打动,纷纷伸出援手。

在敌军的疯狂“围剿”中,陈义厚和医护队伍多次转移。他们常常半夜出发,穿过密林,躲避追兵。有一次,敌机发现了他们,投下一连串炸弹。他用身体护住一名重伤员,自己险些丧命。

1935年春,苏区形势愈发危急。陈义厚带领最后一批伤员转移到一片茂密的山林。他们刚刚安顿下来,敌机的轰炸便接踵而至。炸弹在头顶炸开,浓烟笼罩了整个树林。

陈义厚一边指挥,一边搀扶着伤员。他声音嘶哑,却仍在大喊:“快撤到安全地带!”一颗炸弹落在他身边,他用身体挡住了爆炸的冲击,为身旁的伤员赢得了生机。

陈义厚牺牲后,红军官兵为他举行了简短的追悼会。他的学生含泪说:“校长把命都献给了我们。”他的战友感叹:“他是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陈义厚短暂的一生,为红军的卫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留下的救护体系、卫生学校和医学知识,至今影响深远。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