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老照片,晚清民国军阀的面孔,讲述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芸芸史事 2024-10-18 10:21:06

本文约1514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

在1910年的校阅演习里,北洋陆军第2镇的士兵们正忙着操作火炮。这些小伙子们穿着笔挺的军装,背上背着背囊、鞋子、饭盒等装备,一个个整整齐齐的。第2镇可是北洋军最早成立的六大镇之一,算是袁世凯的心腹部队,战斗力杠杠的。

北洋政府快完蛋的时候,张作霖手下的安国军士兵们正忙着备战。为了挡住北伐军的攻势,张作霖和其他军阀大佬孙传芳、张宗昌联手,疯狂扩军,组成了安国军。但就算拼了老命,最后还是没能挡得住北伐军的脚步,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当上了内阁总理,这张合影记录了他的内阁班底。从右边数过来,分别是曹汝霖(交通兼财政总长)、刘冠雄(海军总长)、陆微祥(外交总长)、段祺瑞本人(国务总理)、钱能训(内务总长)、段芝贵(陆军总长)、朱深(司法总长)、傅增湘(教育总长)。这些人可都是北洋政府时期的重量级人物。

那时候,内阁简直就是军阀们控制中央政权的工具。特别是在1916到1920年间,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要么自己当总理,要么通过安福国会操控选举,牢牢把控着政府的大权。

1905年,天津小站训练的一队晚清新军,那场面真是威风凛凛。这些士兵穿着深色的双排扣制服,头上戴着法式军用平顶帽,每人手里握着一支德制Gew88式步枪,腰间还挂着日式皮制弹药盒,装备相当齐全。

走在队列前面的军官,穿着单排扣的制服,头顶上的帽徽是早期的八角星样式,袖子上的军衔显示他是次等军官。整个队伍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训练有素的感觉,仿佛随时都能上阵杀敌。那时候的新军,装备和训练都力求现代化,就是为了提升战斗力,应对当时的复杂局势。

武昌起义的时候,楚望台军械库成了关键地点。工程营的起义士兵第一时间占领了这里,其他新军的革命士兵纷纷响应,迅速集结。起义军在这儿拿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战斗力瞬间爆表。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他和一众政府高官还有外国使节来了张大合影。照片里前排从左数第一个是孙宝琦,右数第二个是陆微祥。再往左数第二个是廕昌,左数第三个是梁士诒。这一排大佬们,每一个都是当时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合影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

1914年一战刚爆发,日本为了抢夺德国在中国的地盘,直接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了进攻。打仗嘛,自然少不了伤员,于是日军就让中国人帮忙运送伤员。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就跟当年的日俄战争差不多,中国土地再次变成了列强的战场。

那时候的北洋政府,跟之前的清政府一样,都是软柿子,根本没法保护国家的主权和老百姓的安全。中国就像是个棋盘,列强们就在上面随意下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心酸。这种局面,直到后来才慢慢有了改变。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那天,孙中山、军校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校长蒋介石、教授部主任王柏龄(从左到右)一起拍了张合影。特别要提的是,王柏龄左臂上佩戴的那个军衔臂章,当时在广东革命武装里可是极少见的,简直就像个隐藏款徽章。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黄埔军校的重要时刻,还展示了当时革命军的细节装备,真的是历史感满满。

1929年蒋桂战争时,桂军作为反蒋联军的一部分,北上杀入了汉口。那时候,各方势力剑拔弩张,桂军的这一举动直接加剧了战局的紧张气氛,整个形势就像是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895年,李鸿章带着随员在伦敦观看了一场马克沁机枪的射击表演。这挺机枪牛气哄哄,短短几分钟就把一棵直径45厘米的白蜡树给轰成了渣。李鸿章当场就被这威力惊呆了,但也对高昂的价格直摇头。不过,没过多久,这款机枪还是被引进到了中国,并迅速装备给了新军。

这张照片里,右边第一个是机枪的发明者马克沁,紧挨着他的是李鸿章。这张合影记录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瞬间,也见证了当时中外军事技术交流的一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