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从2024年底至2025年初,泽连斯基多次高调公布乌军伤亡数据,试图通过悬殊的“俄乌战损比”塑造战场优势的舆论形象。然而,这些数据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双方博弈的烟雾弹?

泽连斯基在去年底曾公开宣称,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军阵亡人数为4.3万人,而俄军阵亡高达19.8万人,战损比接近1:4.6;若算上伤者,俄军总伤亡达75万人,比例还会进一步拉大。到了2025年1月,泽连斯基的表述升级为“俄军直接阵亡达到35万人,乌军4.5万人”,阵亡比直逼8:1,并强调“俄军医疗条件落后”是主因。
这一数据的戏剧性变化引发了广泛质疑。例如,《华尔街日报》曾援引西方情报称,乌军实际阵亡人数应为8万,俄军则为20万,但泽连斯基断然否认,称其为“假新闻”。而俄军方面则反讽,若乌军损失如此之小,为何基辅需要不断动员海外人员,甚至将征兵年龄降至25岁。
尽管泽连斯基的数据,宣称“乌军能够以一挡十”,但事实是其战场态势已经难掩颓势。截至2025年初,俄军已控制乌克兰约20%的领土,并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地持续推进。乌军虽突袭了俄库尔斯克地区,以付出1.5万人的代价短暂控制了一部分区域,但很快就遭到了反击。

更严峻的是,乌克兰面临兵力短缺和士气危机。根据乌克兰议会数据显示,仅前四个月就有近1.9万名士兵因临阵脱逃被起诉;民众为躲避征兵,甚至躲入地下或逃往邻国。相比之下,俄军凭借火力优势和军工体系,能够持续消耗着乌军的有生力量。
泽连斯基的高调表态,离不开西方的支持。冲突期间,美国及其盟友向乌克兰提供了超119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仅美国便占620亿美元。然而,这些援助被指“质量不足、数量有限”,多为老旧装备。美媒直言,西方目标仅是“让乌克兰拖住俄罗斯”,而非助其取胜。

这种“代理人战争”的逻辑,导致乌军被迫以“人海战术”对抗俄军火力。例如,在巴赫穆特战役中,瓦格纳以不到两万人阵亡的代价,换取了乌军数倍损失。而泽连斯基的“低阵亡数据”,则被质疑为维持西方援助信心的工具。
客观地说,俄乌双方均存在“压低己方损失、夸大对方伤亡”的动机。例如,乌克兰曾将大量士兵标记为“失踪”,而俄军则从未公布官方伤亡数据。唯一相对中立的信息源是“遗体交换比例”。美国媒体引述分析称,俄乌交换遗体比例长期维持在1:3至1:5,这一数据可能更为准确,也侧面印证了乌军损失可能远超公布的数据。

泽连斯基的“8:1战损比”或许能在舆论场上短暂提振士气,但战场上的土地丢失、兵力枯竭和盟友动摇,才是更残酷的现实。“西方准备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或许不是空穴来风,当伤亡数据成为筹码,真相或许只有等到战争结束时才能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