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里的沭阳花木

苏北三匹马 2024-05-27 08:50:45

名著里的沭阳花木

沭阳是“南花北移之地、北木南迁之所”,花木种植始于初唐,盛于明清。目前,沭阳拥有亚洲最大的榉树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多肉穴盘苗生产基地、月季花种植基地、榆叶梅生产基地、品种最多的彩色苗木繁育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海棠苗木繁育基地,获批“沭阳月季”“沭阳地柏”“桑墟榆叶梅”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全县花木种植种类超过3000种,面积60万亩,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二十分之一,是全国首批花木之乡。那些在《诗经》《楚辞》等名著诗词中描述过的古老花木,穿越千年时空,仍然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生机,形成了独特的花木文化,让沭阳这个千年古邑自带一种古朴馨香的气质。而那些花草树木,也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讲述着属于这一方水土的故事。

《镜花缘》里的石榴

石榴,原产古波斯,西汉张骞出使带回我国,被作为奇珍异果种植在皇家园林。榴花火红绚烂,榴籽晶莹剔透,既有“丹葩结秀,华实并丽”的艳丽之姿,更有“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吉祥寓意,繁茂而美丽,给人以子孙昌盛的印象,特别切合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人的愿望,因而广受人们喜爱。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石榴赋》中盛赞其“绿叶翠今,红花降采。照烈泉石,芬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对石榴的赞美无出其右,江淹因此一度被后人封为石榴花神。女皇武则天对石榴情有独钟。她不仅用一句 “开箱验取石榴裙”圈粉无数,她还把十分珍贵的石榴树种赐了200株给在东海郡驻守的侄儿,以期武氏人丁兴旺。武氏人丁是否兴旺尚未可知,但是石榴却在东海郡周边广为植种,特别是沭阳培育的石榴远近闻名。李汝珍在《镜花缘》中盛赞沭阳石榴:“沭田地方,至今仍有异种,并有一株而开五色者。每花一盆,非数十金不可得,真可甲于天下。” 从此“沭阳石榴甲天下”经《镜花缘》而流传开来。

20世纪八十年代,石榴花被选为沭阳县花,并在城市中心雕刻了一尊“石榴仙子”塑像。沭阳作为齐鲁、江淮交汇之地,培育的石榴品种丰富,花果兼具。明艳似火的榴花,撑起整个五月的花事;硕大饱满的榴果,于秋风起时捧出满怀珠玉,与石榴相关的文化、民俗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沭阳人钟爱石榴,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喜欢种植石榴,每当中秋,凉风乍起,一树红,一树绿,那是沭阳人中秋节最甜美的记忆。

《红楼梦》中的梅花

曹雪芹《红楼梦》中,梅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书中多处描写梅花且浓墨重彩:“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梅魂竹梦已三更”“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如咀珠玉,句句含香。万木凋零之际,有一树繁花,傲立雪中,那便是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也是梅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还是梅花。中国花中有意蕴,这意蕴是人所赋予的。

说到梅花和沭阳的关系,不能不提到寿阳公主。沭阳(古僮县)女子赵安宗生子刘裕,即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有女刘兴弟,为长公主寿阳。《夜航船》记载:“刘宋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点额上,愈媚。因仿之,而贴梅花钿。”说的是寿阳在含章殿檐下小憩时,一朵梅花落于额头,拂之不去,柔媚俏丽,后来高门贵妇纷纷效仿,在额头贴以梅花形花饰,称为“梅花妆”,成为古代女子喜爱的妆容。寿阳公主也因此被文人封为“梅花花神”。算起来,这位梅花神,身上流淌着沭阳的血脉。

难怪沭阳人特别爱梅,每年春来必赏梅。沭水河畔有个法治公园,里面有万株梅花,每到开花时节,红的、白的、粉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清香逸远,沁人心脾。漫步在梅园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新河镇双荡村的胡氏梅园,聚集了几百株老梅,棵棵枝干虬张,花季时灿若烟霞,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梦溪笔谈》里的紫藤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沈括,1051年任沭阳县主簿,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谈到紫藤:“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可见那时的紫藤已是广泛种植,“天下皆有”。《本草拾遗》载“紫藤,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著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爱,人亦种之”。

沈括关于紫藤,更多写实。文人雅士爱其高标神韵,所居必植藤。或蟠结成龛以为藏修之所,或结荫书窗以为静读之伴,“采药不知何处去,疏篱开遍紫藤花。”摇曳于庭院的一帘帘紫藤,隔开了俗世纷扰。郑逸梅《花果小品·紫藤》:“紫藤一架,春暮著花。生卧其间,可以忘世。”寥寥数语绘出紫藤风致,也道出了紫藤尤受文人喜爱的原因。

沭阳人爱紫藤,还有一层情感。清乾隆八年袁枚出任沭阳知县,亲自荷锸种花,并在县衙书房边种植了一株紫藤。他为自己书斋题诗“朱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足见其对紫藤的爱重。三百余年过去了,袁枚手植紫藤,沭阳人亲切地称之为袁公藤,如今越发葳蕤繁茂,遮天蔽日,枝干盘曲交错,紫花流泻如瀑,“条蔓纤结,与树连理,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成为市民休闲纳凉读书的佳绝处。大约是受此影响,沭阳遍植紫藤,所有庭院,园林,长廊,花架,无不置架紫藤,每到仲春,紫气摇曳,馨香满城,人们或闲卧于紫藤架下,或于紫藤架下读书作诗,怡情养性,与世相忘。

《诗经》里的栗树

栗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至少2500多年。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栗树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诗经》中有“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描绘了人们采摘栗子的热闹场景。那时的栗树,既是人们生活的支柱,也是社会繁荣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栗树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历史的长河中,栗树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唐朝时期,诗人杜甫曾写下“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的诗句。而到了宋朝,栗子更是成为了皇家贡品,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荣耀。甚至被当作祭祀贡品,承载着人们的虔诚崇敬和追思之情。在元明清三代,栗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各地人民共同的记忆与骄傲。

栗树在沭阳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沭阳县新河镇山荡古栗林有500余亩,是苏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植物园之一,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新河镇周圈村的古栗林,占地达到120亩,百年以上的古栗树566棵;颜集镇花晏村的古栗林约有80多亩,圩口村共有板栗树千余棵,埝下村占地50-60亩的古栗树有百多棵。

沭阳古栗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在沭阳民间,人们常用栗子来象征吉祥、团圆和幸福。在婚礼上,新人们会共同品尝栗子,寓意着白头偕老、多子多福。而那些古老的栗树,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沭阳这片同样古老的土地上,历久弥新,其苍劲的枝干,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其甘甜的果实,抚慰和滋养了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人民。

《红楼梦》里的海棠

曹雪芹《红楼梦》中百花和女子一样,姹紫嫣红,妖娆多姿。每一朵花都有它的寓意,暗示着园中众女子的命运。怡红院里,种着一株西府海棠,文章中这样描述:“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宝玉给这株花起了一个外号,叫“女儿棠”,女儿两个字,在红楼梦中是极尊贵,极清净的,以女儿来命名这棵海棠,可见这海棠是多么的纤柔美好。第三十七回众女子在大观园创建海棠诗社,同题写海棠诗,是全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大观园里,海棠花影摇曳生姿,与红楼人物的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古人常常喜欢以物寓意,曹雪芹在这一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海棠,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姿态和韵味,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其花色艳丽,花姿婀娜,犹如一位婉约的女子,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今天,海棠已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苏北沭阳,为这个美丽的花木之乡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年四月,这座城市的春天,便被海棠花唤醒,它们或独自绽放,或成簇相拥,点缀在花乡的每一个角落。县城西南的刘集海棠花海,便是沭阳花木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海棠园占地超过1500余亩,80多万株海棠,70多个品种,每当海棠花盛开时,整个海棠园一片深红浅粉,如梦似幻,构成一道壮丽的视觉盛宴。她们也不再是过去文人笔下的娇弱凄美,楚楚可怜的女子象征,而是热烈明艳、洒脱奔放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花木在四季中轮回绽放,花乡的土地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变迁。它们互相滋养,互相给予,每一寸土壤,每一缕清风,都仿佛承载着名著中那些花草的灵性与智慧;而那些从典籍名著中走出来的花草树木,只要沾到这片泥土,就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作者:仲素梅

仲素梅,女,江苏沭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散文学会会长,《三角洲·骆马湖》主编,宿迁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沭阳县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沭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沭阳县女性人才成长赋能导师,曾获全国书香家庭、江苏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宿迁市三八红旗手,宿迁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

0 阅读:4

苏北三匹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