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后,西北地区爆发回乱,马安良做大影响后来西北历史

雾隐轻语者 2025-01-13 13:52:44

说起清末的回乱,很多人大概只知道同治帝在位那会儿的同治回乱,但多数人不知道在光绪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甘肃地区也爆发过回民造反事件——需要说一句,这一年,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被日本讹诈走一大笔钱财,还丢了台湾、澎湖这些地区。

1、河湟事变

事情还得从同治回乱被平息,河州当地的情况说起。

清军在对西北回军用兵的时候,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模式:即一方面招纳愿意投诚的回军将领,一方面对于不愿意投诚的采取武力打击。当时回军将领马占鳌对形势有误判,于是投降。而马占鳌的态度产生了连锁反应,这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清军的平叛速度。马占鳌也因此得到清廷的册封。马占鳌去世后,其儿子马安良继承了马占鳌的职权。

也因为回军将领的妥协,所以河州地区很多回教大佬的话语权得到了保留。并且回教大佬在当地的话语权,也要比清廷高很多。

但凡宗教都会存在不同的流派。而流派的产生其实更多是话语权的斗争。回教也不例外——事实上明清、民国时期的回教,和当时阿拉伯正宗的伊斯兰教存在一定的差别。当然这些差别可能需要N本专著才能说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回教存在门宦制度,这一点和阿拉伯世界有本质上的不同。

所谓门宦,可以理解成回教流派的掌门。而因为流派的理念冲突,所以在光绪十九年(西元1893年)的时候,循化等地的回民爆发了械斗。

循化回民械斗的消息传到河州以后,当地的回教大佬于是趁机煽动河州回民起来造反。清朝在当地的官府听说回民造反,于是出兵镇压。而且官府认为不论什么派别的,都要镇压。这让本来处于内讧的回民于是形成同盟。

从之前清军在甲午战争的表现不难看出:哪怕是清军精锐的淮军,在和日本军交战的时候,都洋相百出。而西北地区的清军大多属于绿营军,维持个治安的能力都勉强。所以在回军面前,清军的弹压几乎毫无效果。同时,河湟、海原、循化等地的回民纷纷起来造反。一时间,西北地区再度爆发战乱。

历史上将这一动乱,概括为河湟事变。

2、马安良的做大

清廷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指派在喀什噶尔驻防的董福祥率领军队进入甘肃镇压叛乱。同时马安良也参与招抚回民叛乱活动。经过半年左右的镇压和招抚,河湟区域的局面最终平息。但是还有一部分回军准备进入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一带和清军对抗,所以清军从调集蒙古部队和西藏部队一起围剿,最终在青海境内消灭了最后一支抵抗的回军。而这一事件,让马安良等回族大佬实现崛起,并影响了之后民国的西北局势。

一方面,马安良在处理河湟事变过程中确实为清朝立下了功劳。所以清朝在稳定河湟周边局势的时候,也需要重用马安良这样的人,这就给马安良影响力的做大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及后来庚子国变的冲击下,清廷对地方的统治也陷入失控状态。而马安良这种地方上的实力派,也得以利用中央虚弱的机会,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不过,马安良和自己的后继者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虽然割据,但知道自己的实力情况,所以不敢对抗中央。所以袁世凯当政时期,西北的回马集团臣服袁世凯。北洋群雄混战时期,回马集团也表示服从中央号令,不盲目站队。到了国民党时代,回马集团又表示服从国民党号令。

3、结语

马安良在协助清军镇压回军的过程中,杀戮不少当地回民。所以在晚清那会儿,有部分回民提到马安良,往往嘲讽其通过杀戮回民,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合理,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