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席慕蓉,建议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故事实在是太可怕

从菡爱八卦 2024-07-18 02:13:03

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对待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大众的认知中《愚公移山》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够获得成功。

因为这则寓言故事非常的具有教育意义,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在了小学的课本上,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但是在席慕蓉的眼中,这则寓言故事不仅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反而十分的可怕,希望可以将这则故事从课本中删除。

席慕蓉是我国当代有名的画家、诗人,我们上学时的语文课本中也经常出现她的作品。

因为席慕蓉本身就是一个画家,她对颜色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她在文中对颜色的描写都非常的自然、生动。

那么一代才女席慕蓉对《愚公移山》有着什么样独特的见解呢?又为何会强烈要求这则寓言故事退出课本呢?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大众眼中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列子·汤问》中,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在古代的时候,冀州以南、河阳以北坐落着两座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丈的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就住在北山的山脚下,世人都称他为愚公。

愚公的家门口就是大山,而这座大山也给愚公一家的出行带来很多烦恼,他们平时出门都要绕过这座大山,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愚公心生一计,与全家人合力将这两座大山铲平,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于是愚公便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此事,愚公的家人也都纷纷表示赞同,但是唯独愚公的妻子表示怀疑。

她认为愚公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就凭他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无法铲平,更别说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而且从这两座大山里挖出来的石头、泥块也一定不会少,那这些石头又该何去何从呢?

众人经过商量表示,可以扔到渤海的边上,还可以扔到隐土的北面。

在商量完相关的事宜之后,愚公二话不说就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们上山开始挖山,再用箩筐将挖下来的土块运到渤海边上。

因为古代交通没有那么的发达,所以他们每到冬夏的时候才能够往返一次。

在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看到愚公这么辛苦的挖山,认为他这样的做法非常的愚昧。

于是智叟对愚公嘲讽道:“你现在一把年纪,又没有什么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更别说这两座大山了。”

愚公听到智叟的冷嘲热讽之后,并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也没有动摇自己要铲平这两座山的决心。

只是叹了一口气表示,即使自己不在人世了,也还有自己的子子孙孙,而山又不会变高变大,就这样不停地挖,一定能够铲平。

而愚公的这番话正好被山神听到了,山神害怕他们真的像愚公说的那样一直挖下去,就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天帝。

天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被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于是就派了大力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这两座山背走。

在天帝的命令下,他们将这两座大山分别放在了朔方的东部、雍州的南部,从此之后愚公一家出行就方便多了。

这个故事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反衬出了智叟的愚笨、愚公的大智慧。

世人也从这个故事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毅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讲话中运用了这则寓言故事,当时的中国也被两座无形的大山压着。

共产党早就下定决心要将这两座大山挖掉,像愚公一样辛勤的劳作,用自己的努力感动上帝。

而这个上帝就是全中国的群众,只有全国上下的人民团结一心,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将这两座大山挖平。

愚公为了铲除这两座大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是在席慕蓉的眼中,《愚公移山》却非常的可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席慕蓉眼中的《愚公移山》

在2014年的时候,席慕蓉受邀在南开大学演讲“隐形的价值”,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位历史系的学生向席慕蓉请教。

在回答完这位同学的问题之后,席慕蓉突然话锋一转,询问在场的学生,“现在的课本中是不是还有《愚公移山》?”

在听到学生们肯定的回答后,席慕蓉表示一定要将这则故事从课本中搬走,甚至直言这个故事太可怕了。

在听到席慕蓉的评价之后,大家都非常的诧异,一脸疑惑的看着台上的席慕蓉,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愚公精神一直都被世人所赞扬,。

接着席慕蓉在台上说:“如果这篇课文还在,我们一起投票将它否决掉。”

因为在席慕蓉的眼中,愚公移山这样的行为是在破坏大自然,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学会“对地球退让”。

愚公为了方便出行,就召集人将这两座大山给铲平,虽然方便了自己,但是却无意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且还有许多的小动物在这两座大山上生存,愚公这样的行为使得山上的飞禽走兽失去了自己的“家”。

不同的人在看待相同的事情,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一直以来大家都只看到了愚公精神的可贵,但是却没有注意到愚公这种行为是在对抗大自然。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席慕蓉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现在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捷,而去一味的与大自然抗衡。

其实愚公在面对这两座大山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搬家离开这里,在适宜居住的地方定居。

但寓言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内涵,主人公身上可贵的品质,愚公在下定决心后,虽然也受到了质疑,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还是愿意为之付出行动,在挖山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愚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

我们不能仅从故事的表面解读,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向大家传达愚公身上可贵的品质。

而且故事中的两座大山还可以代指很多,可以是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大山。

在面对环境污染这座大山的时候,我国也涌现出了一些愚公式的人物,李相育就是典型的“当代愚公”。

“当代愚公”李相育

李相育用自己二十多年的坚守,将乱石林立的荒岛变成了生机盎然的“鸟岛”。

磊山岛位于雷山湖中,其实住在旁边村庄里的村民也曾尝试过在这里种树,但是因为这座小岛上的土质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成功。

村委会为此也找了许多人,但是都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们找到了退休老干部李相育。

李相育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与磊山村签订了二十年的承包合同,将自己的退休金全部用来买果苗、树苗。

李相育为了绿化这座荒山甚至还背着铺盖,在这里搭起棚子住了下来,当时许多人都觉得李相育疯了。

虽然这里的生活艰苦,但是李相育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第一年的时候,李相育为了挖树坑还锄坏了三、四把锄头。

种的树木被大风吹倒了,他就继续买来新的树苗种上,就这样这座荒岛在李相育的坚持下,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在2008年的时候,磊山岛上的树木也终于成长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这里安“家”这座岛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鸟岛”。

而李相育又何尝不是当代的愚公呢?

结语

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是寓言故事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一些道理,而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表面。

文章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愚公移山(中国传统故事)

中国青年报:《愚公移山》不“可怕”

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荆楚网:黄石有个“当代愚公”让荒岛变“鸟岛”

0 阅读:9

从菡爱八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