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他提出让帅,毛主席:你不做元帅的话军队就会乱套

苹苹说过去 2023-10-21 05:40:01

1955年,我国举办了一次大授衔,对于那些对革命事业有贡献的将领而言,这一天无疑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其实毛主席原本不赞同授衔,这样一来就好像将战士们分为了三六九等,会让人感觉到不平等。但从国际视角出发,军衔制势在必行,于是中央特意成立了评定小组,进行了严格的军衔评选。在这期间,居然发生了两位元帅人选同时让衔的事情,但毛主席只同意了其中一位的请求,另一位却必须要让他当元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评定军衔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参与革命事业的将领那么多,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有衔、人人都满意,期间确实有不少的质疑声音。有些人觉得军衔低了,甚至还有些人主动亮出满身的伤痕,只为了证明自己的功绩有多高。对此,军衔评定小组只能尽力而为,从多方面进行考量,评出最让人信服的人选。

当然,也有一些思想觉悟较高的将领,会主动将授衔机会让给其他人,比如罗荣桓和粟裕。他们都是元帅的人选之一,但是元帅名额有限,为此两人主动提出让衔,而最终主席只同意粟裕的请求,还跟罗荣桓说:你不做元帅,军中就会大乱。

其实算起来,罗荣桓和粟裕的资历都差不多,罗荣桓身为评定小组的负责人,觉得自己应该避嫌,他也知道自己入党的时间并不是很早,而且也没有独立指挥过大型的战役,确实难以担任元帅的称号。反观粟裕,他是党内军内公认的天才指挥官,他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不亚于林总,被授予元帅军衔也是情理之中。

但当时的元帅名额只有十人,而前面九位都是毫无质疑的候选人,只剩下了罗荣桓和粟裕两人二选其一。为此罗荣桓主动跟主席要求降衔,主席对他的谦让精神十分赞赏,但却直接否决了他的提议。这并非是主席对罗荣桓有偏爱之心,只是出于大局而言,他的当选对整个军队都有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罗荣桓出生于1902年,他加入革命的时间比粟裕、黄克诚等人都要晚一些,而且战斗经验也没有他们丰富,为此他提出让衔应该是最合理的,但主席有自己的理由。其实道理很简单,粟裕的资历和功绩确实都要高一点,但他的手下却没有资历深的人,如果他当了元帅,那么他的下属之中势必会有人成为大将,而这些人其实还不足以担任这样的级别。

反观罗荣桓,则是后期的作为比较大,职位几乎和粟裕平级,而且还是黄克诚的上级,手下还有不少资历较深的将领。让衔之后他只能成为大将,而黄克诚以及其他资历深的人都只能是上将,这显然不能满足大部分将领的需求,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所以主席在两人之中选择让罗荣桓当元帅,粟裕显然是受了委屈,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安抚部队中的其他将领,让他们对中央的决定更加信服。

粟裕将军早就看淡了名利,并不贪图虚荣,同时他领悟到了问题的关键,才会主动提出让衔,对此主席深表欣慰。而且粟裕的这一行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堵住那些觉得军衔低了的人的嘴巴,要知道粟裕在军中的威名之大,几乎人人都以为他肯定会是元帅,但最终只得了个大将军衔。

而那些以为自己受了委屈的将领,看到这样的结果,想必也不好意思再多要求,不然就会显得自己对名利过于强求。许世友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曾为了这件事情特意和周总理反映过,认为自己不应该只是上将。结果周总理说粟裕也只是大将,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而其他的将领见状也纷纷闭了嘴,再也不敢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

所有的革命将领,都经历过生死的考验,都是从炮火中走出来的英雄,他们的丰功伟绩根本无法衡量。不管军衔高低,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人。

42 阅读: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