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前朝之鲁共公的宴会:谁行那酒令,谁有那诡计,谁又是霸主?

海叔说 2023-07-13 19:45:53

中国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酒的钟情可谓贯穿于古往今来。中国是礼仪之邦,凡事都要讲礼制,所有事情都要有完整的规则,就是喝酒也要装在酒樽里喝。春秋战国以来,盛酒之器物则为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仪式上人们用的都是不同的酒器,彰显的是身份尊卑。不管是在上流圈层还是在底层社会,人们对酒的情感大致相同,只是上流圈层的人们对酒的品味更是上升到某种层次,甚至跟国家兴亡颇有关系。虽说人们极为推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凡事皆有度,若是过度了就不会有好事情,商纣王就有“酒池肉林,夜夜笙歌”,嗜酒后来就成为周人否定殷商的第一罪状。

可是周人对酒也是情有独钟的,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中,最重要的祭祀和征战,往往都会有酒相随,周人的诸侯国们举行重大盟会之时,酒这个东西是绝少不了的。在周人的职官体系中甚至还有专掌制酒的官员, “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说的就是上天有掌管酒的酒旗星,酒乃是上天哺育人类的乳汁。这段记载来自周人较为权威的《春秋》,即是说明周人也把饮酒作为较为神圣的事情,是能与上天进行沟通的方式。周人其实是对酒的品类有着更多的开发,史书中对酒就有“酪、醴、醪、鬯四者”,更为有趣的是这四种酒从数千年前直至今天,始终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就是说不管是春秋战国的诸侯们,还是民间之百姓,对此认同度从始至终就没有变过。

今天的中国人,甚至形成了酒桌上的文化,就是很多事情要在酒桌上才能谈得拢。这就是说明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依然推崇礼制,因为只有在酒桌上人们的矛盾才可以冰消瓦解,可以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很喜欢开会,一边开会一边饮宴,就是今天的酒桌文化的起源。齐桓公的会盟、晋文公的宴会、楚庄王的饮马黄河,诸如此等其实都少不了酒。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打来打去,等到打得累掉了,或者是要有所谈判的时候, 就会举行会盟,会盟谈得好的就是皆大欢喜,大多数诸侯国形成战略同盟,对阵少数同盟。在这些会盟上大家就会饮宴歌舞,要是喝酒喝得不开心的,就会出大事情。齐国人有个姓高的使臣在参加晋国盟会的时候,因为唱歌不好听,就被晋国人认定为有忤逆心,后来发动联盟军攻打齐国。

而那么多的盟会,除了那些由强国霸主们所举行的重大盟会,即便喝了无数的酒,说了无数的故事,打了无数的仗,也很难为后世所知。而鲁国有个鲁共公,曾经参加过一场魏惠王主持的酒宴,这场宴会非常的出名。因为鲁共公在宴会上说了几句酒的故事,让中国酒文化的渊源上溯到更早的时期,其间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所谓治国的道理。这个时候的中原正是纷繁之际,诸侯列国在变与不变中重新洗牌,西方的秦国正在大力推行商鞅变法,而魏国人与齐国人的称霸战争进入拉锯阶段,中原的小国家们也基本进入了最后的垂死挣扎期,仅存的宋、鲁、卫等国已经被定性为称霸战争的牺牲品,鲁共公显然认识到这种可能性,所以在公元前356年的时候跟宋卫两国共同到魏国参加宴会,以朝拜魏惠王。

当时的魏国已经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于齐国,事实上魏国最强的魏武卒等有生力量已经被摧毁,所以鲁共公等国君能够到魏国朝拜,对魏惠王而言是政治上的巨大支持,所以魏惠王对这场宴会是非常重视的,好酒是少不了的。史书中说的是“觞诸侯于范橐,酒酣,请鲁君举觞”,魏惠王自以为是霸主身份,要鲁共公行酒令。而鲁共公似乎在此时也找到作为臣属的角色,趁酒醉之际,即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本来鲁共公应该和魏惠王是同等级诸侯,可是鲁共公却以上古“帝君”之寓来暗示魏惠王,这就是以臣属的身份向魏惠王劝谏,显然就要低于魏惠王,这当然就让魏惠王兴奋,即便鲁共公说了“酒亡其国”,也是坦然接受,与鲁国的政治关系更进一步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