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西汉开国时期三位核心功臣——**张良、萧何、韩信**。他们各有所长,辅佐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被刘邦誉为“此三者,皆人杰也”(《史记·高祖本纪》)。以下分述其贡献与命运:
---
### **一、运筹帷幄·谋圣张良**
- **核心定位**:战略家、帝王师
- **功绩亮点**:
1. **鸿门救主**:策划刘邦赴鸿门宴示弱,避免与项羽直接冲突。
2. **下邑划策**:提出“联合彭越、拉拢英布、重用韩信”的战略三角,扭转楚汉战争劣势。
3. **定都关中**:力主建都长安,奠定汉朝百年基业。
- **结局**:功成身退,拒绝万户侯,隐居修道,善终。
- **历史评价**:司马迁称其“状貌如妇人好女”,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 **二、治国安邦·贤相萧何**
- **核心定位**:行政总管、制度奠基者
- **功绩亮点**:
1. **后勤保障**:楚汉战争中“转漕关中,给食不乏”,保障刘邦军队补给。
2. **制定《九章律》**:承秦法而除苛政,奠定汉律基础。
3. **月下追韩信**:力荐被忽视的韩信为大将,改变战争格局。
- **结局**:封酂侯,位列功臣第一。晚年自污名节(强买民田)消除刘邦猜忌,得以善终。
- **历史评价**:刘邦称其“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
### **三、战无不胜·兵仙韩信**
- **核心定位**:军事统帅、战术奇才
- **功绩亮点**:
1. **暗度陈仓**:助刘邦突破汉中,开启东征序幕。
2.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以3万新兵全歼20万赵军,创经典战例。
3. **垓下围杀**:指挥70万联军十面埋伏,逼项羽乌江自刎。
- **结局**:先封齐王,后贬淮阴侯。因“谋反”罪名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三族。
- **历史评价**:司马迁叹其“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 **三杰对比与历史启示**
| **维度** | 张良 | 萧何 | 韩信 |
|----------------|---------------------|---------------------|---------------------|
| **核心能力** | 战略谋划 | 行政统筹 | 军事指挥 |
| **与刘邦关系** | 亦师亦友 | 忠诚管家 | 猜忌对象 |
| **政治智慧** | 急流勇退(道家) | 自保权谋(法家) | 天真自负(兵家) |
| **历史隐喻** | 智慧的隐士 | 制度的构建者 | 权力的牺牲品 |
---
### **后世影响**
1. **政治模板**:三杰分工(谋士+宰相+统帅)成为后世开国团队标配,如朱元璋与刘伯温、李善长、徐达。
2. **文化符号**:
- 张良象征“功成身退”的理想人格,常见于诗词(如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 韩信“胯下之辱”“兔死狗烹”成为忍辱与警世的代名词。
3. **制度遗产**:萧何的《九章律》影响汉唐法律体系,其“无为而治”思想奠定文景之治基础。
---
**总结**:汉初三杰的命运分野,折射出开国功臣的生存哲学——张良的“退”、萧何的“守”、韩信的“进”,共同构成权力游戏的三种解法。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浓缩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