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发生在947年的中原大地。
那一日,耶律德光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傲然端坐在东京汴梁皇宫正殿的宝座之上,周围的胡汉官员们纷纷下跪朝贺。他的目光中或许充满了征服者的骄傲,于是下旨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梦想着将整个中原地区纳入自己的铁骑之下。
耶律德光一路披荆斩棘,在灭掉后晋之后踏入这繁华的中原。然而,他却未曾察觉,危机正如暗流涌动。他的契丹军队带着草原的气息汹涌入城,肆意劫掠,军粮供应荒诞地依赖“打谷草”这种方式,百姓们惊恐愤怒,视他们为豺狼虎豹,反抗的情绪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他在官员任用上的昏聩也是一大败笔。任人唯亲的他还大肆任命契丹人担任各地节度使,全然不顾那日益加深的胡汉矛盾,如同一条无形的裂痕在拉扯着这个被武力拼凑起来的政权。
就在这黑暗的时刻,有一位忠诚且有先见之明的官员提出了拯救局面的良策。张砺,那个出身农户却饱读诗书之人,在历经朝代变幻后站在耶律德光的身边。他深知中原之地需要的是尊重和合适的治理,“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这一番话犹如一道光照进黑暗之中,若能被采纳,或许大辽真能像北魏那样牢牢掌控中原。
然而,狂妄的耶律德光,他的汉化水平止步在那遥远的北方草原,根本听不进这关乎生死存亡的建议。于是,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各地的反抗如同燎原之火爆发开来,他站在这失去人心的中原土地上,开始走向覆灭的不归路。
当他渡黄河北上的时候,望着这片曾经想征服的土地,也开始总结自己的过错,“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可惜,一切都已经太晚。
行至高邑时,疾病袭来,那或许是命运对他错误决策的惩罚。到达栾城时,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太宗终究抵挡不住死神的召唤,年仅四十六岁便闭上双眼。而在恒州养病的张砺,本怀着忠诚之心辅佐君主,却被奸佞之人诬陷。面对萧翰的指责,他毫不畏惧地表明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大体,为了辽在中原的稳定,然而换来的却是被人围堵住宅的境遇。当天夜里,他满心的悲愤如同燃烧不尽的火焰,最终气愤而死。
耶律德光的离去,带着他的野心和不甘,还有那失去中原大地的巨大遗憾;张砺的死亡,是无辜忠诚被践踏后的绝望呐喊。这一段历史就像一首悲歌,在岁月的长廊里久久回荡,诉说着权力的傲慢、错失的机会以及忠诚被辜负后的凄凉,让人不禁为那一段可能改写的历史和那些消逝的生命而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