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主题为“数智融合引领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承办、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协办。这次峰会为何选在香港召开?“背水一战”的香港创科,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又有哪些优势和蓄势?未来十年,“蓝图”目标剑指翻番跃升,能否实现?
《问答神州》专访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凤凰卫视中文台4月14日晚20:30首播。
1
“杭州六小龙”齐聚
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
香港会有自己的“六小龙”吗?
吴小莉: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的亚太峰会选在香港,大会秘书长特别说到这是“正逢其时”,作为主要协办方,您对此次峰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孙东:借这个机会,我们邀请海内外知名的机构团体来参会,比如说“杭州六小龙”都会派代表参加,还有内地很多知名的龙头企业也想借这个机会,展现他们先进的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借这个机会筹划一些高层次论坛,邀请海外的一些团体,包括一些欧洲国家的部长前来,做一个部长级的论坛,政企交流,慢慢把这个峰会提到一个国际上的层次,这是我们现在努力工作的方向。
吴小莉:美国方面有没有人参加?
孙东:一些个人和团体会参与,在香港我们持非常开放包容的态度。
吴小莉:我知道这次还有实践案例、科技奖,您自己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实践案例是可能得到科技大奖的?
孙东:我想还是遵从一个一般性的标准,首先在科学上要有突破,比如说我们国家的DeepSeek为什么这么火爆?它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第二就是除了科学上的先进性以外,应用能够对于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我想科学的先进性、应用的广泛性、商业化的优势,都会是重点考量。
吴小莉:您在内地出生长大,也在香港念书、工作,两边都很熟,今年初DeepSeek出现,AI领域变化非常迅速,您觉得杭州会出“六小龙”是不是有它的特别原因?
孙东:我想当然有它的原因。首先杭州整个生态系统发展得好,这与政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同时有开放的环境、政策的支持、产业的支持。我觉得“杭州六小龙”取得的成绩,实际上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出来的。所以今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要埋下头来苦干才行。
吴小莉:为什么香港还没有出现“六小龙”?您说未来一定会出?
孙东:一定会出!以前我们基本上做上游的基础科研,中游成果转化和下游产业发展从政策上没有太多配合措施。过去两年半来,我们推出了好多政策,就是要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而且我们搭建平台、推出土地、资金等一系列的组合拳,我相信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的话,假以时日,香港一定会出现类似“六小龙”的企业。

2
孙东:创科对于香港来说是“背水一战”
吴小莉:2023年您说创科的发展对于香港来说是“背水一战”,您又说要“对症下药”,那个时候您觉得是有什么症状需要对症下药?又应该如何下药?
孙东:之所以“背水一战”,是因为周边发展太快了,包括内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当时2023年香港又刚刚从疫情走出来,我们确确实实面临着“背水一战”,现在、今天也依然如此。香港的基础科研、科学创新做得不错,但是光靠基础科研成就不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所以一定要做中下游。
吴小莉:有人说大疆的创始人是港科大出身,但最后落地到了深圳,没有在香港,是不是这个原因?为什么我们的成果转化或产业化没有办法及时跟上?
孙东:因为当时香港的政策就是这样,觉得把上游的基础科研做好就行了,所以当时香港、广东有句名言,就是“香港研发、内地转化”,叫了很多年,当时政策就是这样,所以当时大家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
回归以后,董建华先生做第一届特首时也曾经想做一些事情,因为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当时没有做。后来香港有一些优势,包括金融、房地产、自由行、旅游等,这些来钱比较快,很好地支撑香港经济发展。创科是一个非常枯燥的、需要长时间的事情,需要耐心,所以当时一直说要做科创,但是没有这么特别即时的需求。
但是香港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特别是2019年之后,现在我们要由治及兴地发展,那么大家思考:香港还有什么?红利是不是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又回到了1997年刚刚回归时的原点,还要做创科。但是这次比二十几年前不同在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共识了,这是我觉得我们这届政府比当年董先生幸运的地方,形势比人强。

3
香港的科创优势是什么?
吴小莉:您说香港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优势,但是如果不保持它就会消失。那您觉得有哪些优势在创科领域未来发展一定要保持的?
孙东:实际上香港有一大批非常不错的科学家和成果,比如我们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他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世界领先,我认为这个技术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科学进展。
吴小莉:有人说他是距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
孙东:对。以卢煜明教授为例,他的商业化做得非常好,现在已经孵化出两个独角兽的公司,但他对外不这么讲,很低调。我们有一批这样的香港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当然我们也有一大批来自海外的科学家、海归的教授也有一大批,过去20多年来,这批人在香港发展得非常好,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这里汇聚。
我们香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创科平台叫做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它的目的是强调香港的全球创科合作。目前我们有30家创科中心,它与世界上30多个最具盛名的高校结成伙伴关系,过去这些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我们最近最新成立的InnoHK研发中心,是参与国家嫦娥8号探月任务、做月球探测的机器人,这些都是香港的平台。我们特别强调海内外的合作。
香港为什么一个弹丸之地能出5所世界百强的大学?一是吸引人才,这和我们相对自由开放跟国际接轨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二是香港的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说国际金融中心,它为香港提供了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健全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要想做新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增加新的发展动能,那么现在创科几乎是重要的唯一选择,所以我们推出的很多政策,都是在保住原有基础优势的同时增加新动能。

4
孙东:现在不做 未来全无
创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2年12月,特区政府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从2022年到2032年,初创企业数目从3700多家增至约7000家;独角兽企业数目从12家增至30家;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提升至5%……
吴小莉:2022年7月您刚刚就任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到12月时提出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里面有非常多的具体目标,您当时定的时候觉得是可行的吗?
孙东:实际上我们当时提出未来5到10年比较清晰的一个发展路径,因为创科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成的事情,我记得我刚上任的时候李家超特首找我谈话,他说要准备个10年规划,因为他也知道搞创科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5年10年的发展很难见到效果。
吴小莉:对。像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70年。
孙东:但是如果现在不做,到时候还是什么都没有。
吴小莉:比如说独角兽企业要从12家增加到30家,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能不能达到?有没有哪几家已经比较有苗头了?
孙东: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又有好几家新的独角兽企业,加在一起可能有将近20家。但是经过这一两年的经济风波,很多企业的估值都下来了,所以现在很难说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即使不叫独角兽了,但是大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在香港培育自己的巨无霸企业。
为什么我们对初创企业以及初创企业相关联的一些产业发展这么重视?你看所有的创新科技城市,无论是硅谷、深圳还是杭州,它都有自己本土成长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龙头企业,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香港未来5到10年也要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出来,无论是不是独角兽企业,到一定地步的话,它只要做大做强,我想就可以了。
吴小莉:我们的政策布局都差不多了,目标也很明确,而且看起来希望在前。当然这时候需要资金,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有一个100亿的创科引导基金,这100亿是怎么提出来的?作为科学家,您觉得够吗?
孙东:到了这个阶段资金非常重要,我们的创科产业发展前面做了很多,真正能成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还是资金。说句话你可能不相信,香港虽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我们在投资生态里面反而是非常的……
吴小莉:不活跃?
孙东:对。首先香港没有一个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它自然在本地就不会投资,实际上我们很多的资金都在香港作为基地,然后投放到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地,现在我们想的是:不要“灯下黑”,你看看你的家在这边……
吴小莉:把这些钱留下来。
孙东: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生态,所以当时提出100亿的产业引导基金,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各方的资金聚集,然后大家一起在香港把这个基金做大做强。
比如说很多内地企业要出海,想来香港建立新的产业基地,做香港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这些都是资金今后投向的来源,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希望政府与这些策略投资人,还有一些LP(有限合伙人,基金的主要出资方)一起组合,然后再邀请市场上有经验的GP(普通合伙人,对基金的运营和管理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一起去管。
未来5到10年,我们母基金投放的钱,再加上市场融资,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投放1000亿,支持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表面是香港,实际上与香港关联的很多内地、海外的企业都有。
吴小莉:未来撬动1000亿,对于创科产业的未来体量够大吗?
孙东:当然如果效果好,还会继续加码,投资投放也与我们香港产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关的。如果相关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其他政策没有跟上,这么多钱你投不出去也不行。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这个安排是合适的,跟我们的创科发展应该能够相匹配,循序渐进。
5
孙东:苟利国家生死以
我在帮香港下一盘更大的棋
孙东
1986-1994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本硕
1994-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系博士
1997-1999年多伦多大学博士后
2000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主任
2021年12月当选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2022年7月任香港特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

吴小莉:您说香港要建立生命健康研发院,您原来的研究——生物医疗机器人其实跟这个息息相关,而且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当时什么样的决心让您转身进入了政坛?
孙东:人的命运实际上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香港经过2019年,是一个深刻的变化,后来我们就由乱到治,现在已经开启了由治及兴的征程,需要一大批不同背景的人,旧香港人也好,新香港人也好,需要站出来,为香港做一点事情。
实际上我也没有想到会选立法会进入到政府,所以当时做立法委员时有人说:你孙东从政了。我还否认,我说没有从政,我从哪来的还会回到哪去,我就是科学家。
吴小莉:所以您以为选委会界别,您只是进去贡献心力,您那时候还是兼顾着科研。
孙东:对。我觉得我之前在内地出生成长,在香港做事,又到海外去做事,后来又回来,我认为我了解国家,我知道国际的发展形势,我深刻地了解香港,特别是我们香港的创新科技、高等教育的生态。我觉得当时我如果能够出来的话,能够为香港做一点事情。有的时候也不用考虑太多,事情发展到这里,就是国家需要、香港需要。
吴小莉: “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话就蹦出来了。
孙东:对,就是这句话。从某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也不后悔,虽然我个人学术上可能有些损失,但我觉得我利用我的知识、我的能力,我在帮香港下一盘更大的棋,如果大家认为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希望未来几年我和我同事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吴小莉:而且就像您说的,香港现在的创科环境或创科的未来是“背水一战、时不我待”。
孙东:是的。

制作人:韩烟
编导:马家佳
编辑:金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