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但我国东北寒地稻作区每3-5年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低温冷害。
冷害的程度和发生时间会影响到水稻种植的稳定性,并且此类冷害在每年的7、8月份频繁发生,因此,避免水稻遭受低温冷害,成为稻农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水稻冷害主要分为哪几类,又该如何有效应对低温冷害问题?
水稻冷害及其影响因素。水稻冷害主要是指影响到水稻植株生长,致使其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的低温危害现象,这类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六大生长期内,其中最容易受到冷害影响的五个生长期为:
1. 发芽期。
发芽期是水稻种子开始从休眠状态转变为萌动状态的时期,此时种子的代谢率极高,对温度十分敏感,若外界温度过低,会直接冻坏种子,导致其无法正常发芽。
育苗期。
育苗期是幼苗阶段,此时水稻幼苗的抗冻能力较弱,若气温骤降,会冻伤幼苗的生长点,影响水稻后期的正常生长。
分蘖期。
分蘖期是水稻植株开始长出分蘖枝的时期,此时植株的分蘖能力较强,但若遭受低温冷害,会造成分蘖失效或死亡,从而影响到水稻最终产量。

拔节孕穗期。
拔节孕穗期是水稻茎杆逐渐向上挺拔的时期,此时植株内部开始孕育稻穗,若遭受低温冷害,会导致孕穗不饱满或者空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开花灌浆期。
开花灌浆期是稻穗开始灌浆的时期,此时对于水稻授粉以及保果十分重要,若遭受低温冷害,则会影响到授粉以及保果,导致水稻最终产量低下。
因此,从发芽到收获,水稻全程都有触发冷害的风险。

我国东北寒地稻作区每3-5年会发生一次严重的低温冷害,当冷害发生时,气温可降至10℃以下,使原本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变为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使水稻的生产稳定性极大降低。
低温冷害还使我国东北地区无法在夏天种植其他作物,长期处于单一化经营状态。
一次严重的低温冷害事件,还可能造成后续数年的减产,严重时甚至降低大米产量20%-40%。
因此,应尽力减轻或做好应对措施,以尽可能防止或减轻低温冷害现象。

低温冷害危害形式十分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
1. 苗期冷害。
苗期冷害主要发生在发芽前,我们称其为萌发障碍型冷害,其主要表现为种子发芽率降至50%以下,同时还有部分种子发芽延迟。
延迟型冷害。
晚熟型冷害也被称为延迟型冷害,在水稻开花灌浆期间,受到了6-8天的连续低温刺激后,从开花到成熟整个过程延长了14天,因此部分中熟或晚熟品种并未受到影响,而所有早熟型水稻品种均已受损。
障碍型冷害。
此类冷害又称为单日性或多日性障碍型冷害,其是在水稻开花至成熟期间连续几天发生低温天气引起的,该类型冷害根据其痛程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多日快速、持续性和多日慢速等三种类型。
此类类型主要影响中晚熟型水稻品种,而早熟型一般不会受到影响。

混合型冷害。
混合型冷害是不同类型低温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性危害,在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地区,这类混合型冷害往往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因此,在选用品种上应该考虑不同类型混合型冷害对品种适应性的影响。

应对突如其来的低温凝雾,需要我们事先做好防备准备,提高自身抵抗能力,并全面了解在何时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减产率。
如何提高水稻抗寒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该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
在我国东北等寒地种植地区,近年来通过选育耐寒性强的品种提高抗寒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收成,许多新育成的品种对突发低温具有更强耐受性,因此应优先选择这些新品种进行种植。
其次,我们应该了解试验室中各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催芽所作出的耐寒性选择,包括是否采用优良种衣技术处理、是否经过种子包衣、是否进行了物理或化学处理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催芽后耐寒性的选择,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提高抗寒能力。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有助于加速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养分和积累营养能力,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同时,应掌握施肥技术,包括施肥时间、施肥数量、施肥方法等方面,以确保养分能够及时被根系吸收并转运至茎杆上,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冻能力。
节水灌溉:灌溉技术对水稻抗寒能力亦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御措施,并掌握最佳实施时间,以充分发挥灌溉技术在提高抗寒能力方面的作用。
绿色防控技术:在应对突如其来的低温凝雾时,需尽量避免化学防控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应更强调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加强土壤管理、合理轮作等方式,以减轻因低温凝雾造成可能损失,同时保证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还需掌握其他阻止或减轻莆田冻伤过程的剂量及使用要求,从而在增强抗寒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