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先生被誉为相声泰斗,他德高望重,德艺双馨。马三立创立的“马氏相声”,更是得到了行内外的一致好评。
马三立一共有8个子女,5女3男,只有马志明继承了马三立的衣钵。
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1945年出生于天津。
马三立、马志明
马志明前面还有3个姐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他的出生让马三立非常高兴。马志明刚刚懂事,马三立就天天带着他从小去园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马志明上小学,所以马志明受到了极好的相声熏陶,也学会了不少小段子。
马志明天天听相声,家里来往的也是说相声的,所以他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他特别喜欢京剧,据他后来回忆,他的零花钱大都买了戏票。
1957年,小学毕业的马志明考上了天津戏校,先学武丑,后改学武二花。
1962年,马志明被借调到天津京剧院跑龙套,受到武生大家历慧良的点拨,认祖归宗,又回归相声。开始到张寿臣、闫笑儒等艺人家里学相声。
1963年,马志明正式转入天津市曲艺团并参加演出。
马三立、马志明
1970年,马志明跟随父母,被下放到天津南郊北闸口大队,安家落户,参加劳动。
马志明和父亲在北闸口,朝夕相处了整整7年,马三立把一身本领都传给了马志明,用马志明的话来说,那7年等于上了一个相声大专班,并且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1977年,马三立、马志明父子落实政策,又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马三立很快就恢复了演出,马志明则干了3年的后勤工作。
1980年,马志明才登上舞台,他的搭档是杨少华。两个人合作了不到两年就裂穴了,马志明开始给赵伟洲、苏文茂、于宝林等人捧哏。
一直到1984年,团里才安排谢天顺给马志明捧哏。
谢天顺比马志明小一岁,他也是曲艺世家出身,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单弦名家。谢天顺也是娃娃腿,还是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的学员。
马志明和谢天顺的传统功底深厚,他们配合默契,改编上演了不少传统相声,受到天津观众的喜爱。
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要在北京举行,团里指派马志明、谢天顺参加比赛。
马志明、谢天顺
比赛要求必须是新段子,团里的编导组加紧创作了《五味俱全》,这个段子又经过马志明的加工,增加了不少包袱。
有了本子,马志明和谢天顺是一边练习一边改,前后只用了20天的时间,两个人就进京参赛了。
初赛、复赛的效果都非常好,现场一位专家拉着马志明的手说:“不要骄傲,你这个段子拿不了一等奖也得拿二等奖。”
马三立是大赛的顾问,他平时根本没有表扬过马志明。
比赛结束,马志明和谢天顺去见了马三立,要他再说说哪里还需要改动。
马三立微笑着说:“这个不错。”
马三立接着又做了详细的点评,马志明也很高兴,因为这还是老爷子第一次称赞他。
谢天顺马上就对马三立说:“三爷,既然您都说好了,是不是得奖励奖励志明?”
马三立没有说话,随即就把自己戴的戒指摘了下来,递给马志明:“这个给你吧。”
马三立、马志明
那个戒指虽然才7克重,但上面有“马三立印”四个字,马三立又戴了多年,还是比较珍贵的。
马志明接过戒指,就戴到了手指上。然后对马三立说:“我要这个也有愧,我不能白拿您的。这样吧,您家里也没有彩电,等我这一等奖下来,我拿彩电换您这戒指。”
大赛的一等奖是一台彩色电视机,当时还是稀罕物。马志明想着自己要是得一等奖了,就把电视机给父亲。
没想到,马志明连决赛也没有进,最后只获得了一个优秀奖。
三等奖下来才是优秀奖,马志明相当于拿了一个鼓励奖。
马志明心情比较沮丧,回到天津之后,他又把戒指给了父亲。
马三立安慰道:“拿不拿奖不重要,观众喜欢才重要。你这块活还是不错的,观众喜欢,我也喜欢。”
马三立又把戒指递给马志明,马志明是坚决不要,马三立乐了:“那等我走的时候,再传给你。”
马三立、马志明、马六甲
马三立说话算话,他在去世前,专门交待在场的子女,要把戒指留给马志明。
现在这个金戒指还在马志明手里。
:有人说,天津的相声演员到北京参加比赛,都会多多少少受点委屈,因为评委大都是北京的。
这话是不是真的,很难考证。但实话实说,1986年的那场大赛,马志明的参赛作品《五味俱全》,确实比不上李金斗、陈涌泉的《武松打虎》(一等奖)、比不上刘洪沂、李建华地位《包公传奇》(二等奖)。
其实,我觉得马三立先生说得特别对,得不得奖不重要,观众喜欢才重要。
朋友们,你们说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