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喊“学不动了”,我试了这些方法,他状态慢慢回来了

育娃秘籍库 2025-02-23 15:07:16

孩子情绪低迷,不愿意返校的信号

“妈,我学不动了,真的不想去学校。

”周五的晚上,桌子上摊开的作业还没写上一行,孩子却已经撂下了笔。

这是一句普通的抱怨,但孩子说这话的语气里,透着一种让人揪心的疲惫。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责备,可话到嘴边却咽了下去。

孩子的状态不太对劲。

他最近总是低着头,时不时盯着手机发呆,连本来最爱的篮球都懒得碰。

我试探着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他感觉自己学起来特别吃力,总有一种“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无力感。

他还说,每次一想到落下的课程越积越多,心里就乱得像一团麻,压根不敢去学校。

这一刻,我明白了,孩子的“不想去学校”背后,不只是单纯的偷懒或怕苦,而是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自我怀疑。

与孩子的对话:从抗拒学习到主动表达想法

我没有急着纠正他,也没有立刻提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换了个语气,一点点和他聊起来。

“是不是觉得最近特别没价值感?”

“是不是学习上的难度超出了期待?”

“是不是忍着情绪不说,反而越来越犯困、分心?”

问到孩子慢慢开始放下戒备。

他说:“我总觉得自己白忙活,努力了半天还是不行。

以前那些简单的习题,现在我都觉得答不完整。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低了下去:“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干脆就别学了。”

听到孩子这些话,我心里既心疼又庆幸——至少他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接下来我引导他试着剖析自己:“你觉得这段时间逃避学习,是因为怕学不会,还是因为没劲坚持下去呢?

”孩子思考了一会儿后说:“可能是我给自己的目标太高了,老是要求自己以前的状态,又达不到,所以有点烦。

”这段对话让我意识到,他问题的根源在于挫败感和对自我的过高期待。

帮助孩子找回状态的两大建议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没有急着让孩子重拾课本,而是给了两个简单的建议。

第一,我们恢复了情绪日记的习惯。

我建议他每天花两三分钟,把心里的情绪写下来,不管是慢慢理清思路,还是纯粹发泄都可以。

通过记录,他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情绪来源,减少那种“全盘否定”的负面想法。

渐渐地,他开始从迷茫与混乱中梳理出逻辑。

第二,我鼓励他重新运动起来。

不需要做那些很考验毅力的项目,简单地踢踢球、跑跑步就好。

毕竟运动是最自然有效的情绪调节工具。

孩子起初有些抗拒,后来尝试着和同学约了几次短跑,发现身体出汗后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晚上睡觉也更香了。

宽容和引导:怎样成为孩子的情绪稳定器

在调整状态的过程中,最让我反思的是自己过去对孩子的一些习惯性期待。

有一次他问我:“你不是一直希望我成绩好?

我现在这样,你会不会特别失望?

”当时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成绩当然重要,但我更在意的是你的情绪和感受。

只有你情绪稳定了,学习才有动力。

如果你总是被压力拖垮,成天发脾气,我就算看到好成绩也开心不起来。”

说这话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放松了不少。

他开始学会坦诚地向我汇报自己的学习状态,而我也不再急着纠正每一点进度。

就像我那天对他说的一样:“你耽误了两个月的课程,短时间内确实很难完全补上来。

我们不追求‘全补回来’,能学多少是多少。

”我传递的是一种宽容和理解,而不是强加的焦虑。

几天后,他主动收拾好书包,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学校边上吃个饭。

路上,他甚至还开起了玩笑。

这时候我忽然发现,和孩子的隔阂确实变小了,而他的状态也比前几天好了许多。

找到平衡:学习是一场长跑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像是一场长跑,不是拼某一个阶段的冲刺,而是看能不能长期保持节奏。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不是逼他们跑得更快,而是保证他们在累的时候喘口气,用更稳的心态去应对后续的挑战。

孩子主动返校并不意味着问题从此解决。

他的学习还会遇到困难,情绪也会时好时坏。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陪着他,一起摸索适合他的节奏,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历练。

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份陪伴,要慢慢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