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当年张灵甫牺牲的时候,王玉龄才19岁,正是大好的青春年华,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她也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照顾。
王玉龄回忆说:“蒋介石在得知张灵甫牺牲的消息后,都伤心地哭了,但即便如此,当我们到了台湾后,我也没有收到任何抚恤金。如果当时有抚恤金的话,我可能就不会那么年轻就跑到美国去,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了。”

对于当时的艰难处境,王玉龄从未有过怨言,在美国的日子里,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王玉龄都从未向别人提起过自己是抗日英雄张灵甫的妻子。
她解释说:“我不希望别人知道张灵甫的家人会过得如此艰难,毕竟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家人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

1973年,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努力下,王玉龄秘密赶赴大陆,回国后的王玉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接待,她参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当时接待王玉龄时,并没有大张旗鼓,是邓颖超接待的,在与邓颖超的合影中,45岁的王玉龄依然气质优雅、面容年轻,仿佛岁月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这次回国经历对王玉龄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让她重新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为她后来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回国后,王玉龄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为推动中美友好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每当说起过去的事情,王玉龄都非常感谢周恩来和邓颖超,那时候情况特殊,他们邀请王玉龄都是悄悄地,没有公开,王玉龄明白,这是因为张灵甫在抗日时立了大功,所以他们才这么尊重她。

那时候,除了王玉龄,还有像杨振宁这样的大人物,能够不用签证就自由地进出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
王玉龄出生在长沙的一个显赫的世家,她的祖父王闿运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父亲王云五则是民国时期的出版家、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等职。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玉龄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不仅才情出众,而且气质非凡。
王玉龄的美貌从她18岁的照片中就能看出来,当时她正值大好年华,穿着一身貂绒大衣,举止间气质卓绝,端庄高雅,一行一动都很有名门千金的风范。

青春时期的王玉龄,美丽动人,才华横溢,她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擅长绘画和音乐。在《佳人——王玉龄画传》这本书里面说了,王玉龄从小到大,不管什么时候,都像一朵特别漂亮、吸引人的花,这好像是她天生的,没办法改变,也藏不住。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王玉龄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才华,成为了许多青年才俊心中的女神,但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王玉龄的婚姻之路并不平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玉龄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了国民党将领张灵甫,张灵甫以其英勇善战、才华横溢而著称,是当时国民党军中的佼佼者。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945年,王玉龄和张灵甫结婚,照片上的王玉龄穿着白色的婚纱,17岁的她光彩夺目,眉眼动人,让人挪不开眼。
当时,这段婚姻被大家看作是“才子配佳人”的好例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美好的祝愿。

婚后,王玉龄和张灵甫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时光,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张灵甫是个生活习惯很健康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对京剧也没什么兴趣。
他唯独钟爱的是来自老家陕西的秦腔,那种带有独特嘶吼声的戏曲,不过,这种声音对于在长沙长大的王玉龄来说,有点不太适应,为了照顾妻子的感受,张灵甫非常体贴,从不在家里唱秦腔。

王玉龄回忆说,张灵甫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而沉默寡言,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话也比较少,这样的性格其实和王玉龄挺相似,因为他们两个都是比较内向的人。
夫妻俩也经历了一段幸福平静的日子,好景不长,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张灵甫被派往前线作战,王玉龄则留在后方,默默地为丈夫祈祷和祝福。

1947年,王玉龄抱着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张道宇拍照留念,虽然她刚生完孩子,脸上还有点肉嘟嘟的,但依旧长得很漂亮,清纯可人,她的头发虽然没有打理,可看起来还是很优雅,这时候,张灵甫还在战场上打仗。
不久之后,她就从广播中得知了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的消息,这个噩耗对王玉龄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也失去了依靠和寄托。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王玉龄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不管生活多么的困难,她都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上世纪50年代,王玉龄到了台湾后,因为没啥收入来源,加上之前存的钱又被坏人骗走了,所以家里过得非常艰难。

按理说,按照台湾的规定,她可以拿到一笔抚恤金,但她很有骨气,说“就算饿死,也不会要这种钱”,因为她一直想要的是自由自在、有尊严的日子。
于是,她鼓起勇气,带着仅有的五千美金、老母亲和小儿子,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美国,开始在那里努力打拼生活,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行。

在外国,她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听不懂当地人的话,还有那里的风俗习惯跟她之前的很不一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就灰心丧气,而是一直坚持着,努力去适应和克服。
她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在美国期间,王玉龄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打工挣钱。

她做过保姆、售货员等多种工作,虽然辛苦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她也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这些经历让她看到了更多、学到了更多,也为她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时光的流逝,王玉龄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一切从头开始,她在不断进取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和家乡,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和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因此,当1973年她收到国内邀请回国的消息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76年1月份,周恩来总理去世了,到了同年的5月份,王玉龄又一次来到了北京,这次她受到了邓颖超和罗青长等人的热烈欢迎,他们还一起照了相,那张珍贵的合照,现在还被王玉龄摆在上海家里的客厅里呢。
晚年的王玉龄过着宁静而致远的生活,她依然保持着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讲座活动。

她也十分关注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时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在家庭中,王玉龄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和祖母。
她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经常给子孙后代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她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

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涵,她的善举和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除此之外,王玉龄还为祖国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日本占领台湾时,他们拿台湾人民的钱在东京买了两栋很贵的大楼,叫“光华寮”和“清华寮”,但房产证一直在日本人手里。

从日本投降后到80年代,这两栋楼都没还给中国政府。虽然日本人知道自己理亏,但也没用过这两栋楼,王玉龄知道这事后,费了好大劲,把这两栋楼的房产证复印件交给了中国政府。

因为这个重要的线索,这两栋楼才回到了大陆,在这之前,有个日本律师本想把房子给台湾,但王玉龄找到他,告诉他日本和台湾没有官方关系,这样做是违法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
说到这事,王玉龄说:“我既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但我永远是中国人。”

王玉龄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女性不是悲剧的代名词;就算遭遇了不幸,也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展现出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王玉龄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信源:华商晨报——张灵甫遗孀:张灵甫阵亡蒋介石光哭却不给抚恤金2015-01-22

光明日报——国民党名将张灵甫遗孀王玉龄:人生红颜不是悲2007-06-09

怀念为民族大业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