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宦官”和“太监”似乎是同一个概念,等同于阉人,在封建时代被阉割后、在皇宫里伺候皇帝的男人。
其实理解得对,但是不够确切,“宦宫”和“太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唐朝杜佑在其编撰的《通典·职官九·诸卿下·内侍省》中记载:
“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皆主王宫,中官之长。)宫人、(掌王之六寝。)内宰、(理王内之政令,以阴礼教六宫。)阍人、(掌守王宫。)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
也就是说“宦”原本是星星名称,因为在帝星的旁边,所以引申为皇帝周围亲近之人。“宦官”则是在皇宫中为皇帝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在历史上,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之前的宦官其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即健全人。
东汉时期宦官才全数用阉人,《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改良造纸术的蔡伦就是东汉和帝时期的宦官,官居中常侍。而在东汉之后的隋朝,内侍省宦官中也有健全人。同样是在《通典·职官九》中记载:
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置令一人,少令一人,丞二人,并用士人,馀用宦者,领掖庭、宫闱、奚官三署,亦参用士人。
太监“太监”作为一个官名,可追溯到隋唐时期。隋朝时期隋炀帝曾改大监官名为大匠,《隋书·百官下》中记载:
将作监改大监、少监为大匠、少匠,丞加为从六品。统左右校及甄官署。五年,又改大匠为大监,正四品,少匠为少监,正五品
《通典·职官八》中记载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殿中省为中御府,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改丞为中御大夫”。有朋友可能会问,你这大监也不是太监啊!
但其实由于“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大监和太监是相通的。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电影《龙门飞甲》里的西厂太监
元代承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一官。如掌出纳皮货衣物的利用监有太监五员,掌御用珍宝、后妃公主首饰宝贝的章佩监有太监四员,还有诸如典用监、典牧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职位。而且这些职位的大部分任职人员都是健全人,并非全是阉人。
到了明代,朱元璋设立二十四衙门,其中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的领导人都任职太监,并且都是由宦宫充任。明朝有名的太监又郑和、魏忠贤、汪直、王振、王瑾等人,此时太监是宦官的上司。
清继承明朝制度,顺治将掌宫中大小事务的二十四衙门缩减为十三衙门,凡在衙门中人都是宦官,具体归内务府敬事房管理,设“总管太监”为管理员,旗下所管辖人员职称均为各种太监。从此,宦宫便同太监混为一谈。太监也成为宦官的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