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分享:
小李是一位25岁的年轻女性,她长期受到暴食症的困扰。每当夜深人静或心情沮丧时,她总会无法控制地大量进食,直到腹胀难受才肯罢休。然而,暴食后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的焦虑感又让她痛苦不堪。为了控制体重,她不得不采取催吐、滥用泻剂等极端手段。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了她的生命安全。

暴食症是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暴食症,也被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表现为阵发性、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和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短时间内会吃掉大量食物,食量远远超过正常的饱腹感需求,且在进食过程中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暴食症的主要特征: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暴食,进食量远超正常。进食又多又快。在发作时觉得对进食失去控制,无法停止进食或不能控制进食的食物、数量、速度。暴食后常采取不恰当的补偿措施,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以防止体重增加。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秘密进行,并渐渐对自己极度不自信。暴食行为可由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因素引发。
易发病年龄与主要发病人群:
暴食症最可能出现在青春期发育的两个重要时期:青春期进入阶段和青春后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女性患者尤为多见,占此年龄段女性的1%-3%。大城市女性的暴食症发病率相对较高。
暴食症的危害
身体健康方面:反复出现不适当的补偿性行为可能导致身体不良生理效应,如胃酸逆流引起蛀牙、食道炎、唾腺肿大等。此外,还可能引发低血钾症、体内酸碱不平衡等问题。心理健康方面: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定、忧郁、恐惧、注意力欠佳、缺乏自信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偷窃、酒精或药物滥用及自杀等问题。
暴食症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在暴食症的发病中占据一定比例。家族中有饮食失调症史的人群,患暴食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人体对食物的代谢、食欲调节以及情绪控制,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患上暴食症。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激素水平以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为暴食症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心理因素
多种心理因素与暴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
压力: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当人们面临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生活困境时,往往会借助食物来缓解情绪。通过进食,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能够暂时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也与暴食症相互关联。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的症状,而食物成为患者寻求安慰的方式。焦虑症患者则因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容易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低自尊和身体意象障碍: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不满意,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型,会促使个体在情绪波动时通过暴食来应对负面情绪。
3.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在暴食症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清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调节食欲、情绪和饱腹感。当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可能会导致食欲调节机制紊乱,使人难以感受到饱腹感,进而引发过度进食行为。
多巴胺:也与暴食症相关,参与大脑的奖赏系统。进食高热量食物时会促使多巴胺释放,产生愉悦感。长期过度进食会使大脑对这种奖赏机制产生依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不断寻求更多食物来获取满足感。
4.社会与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过度宣扬以瘦为美等单一的审美标准,使一些人在追求这种标准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一旦压力累积,就容易引发暴食症,通过进食来逃避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
家庭环境: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的饮食教育,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度关注体重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对食物的态度和饮食习惯。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甚至家庭成员中有暴食症者,发病危险性越大。
5.其他因素
过度节食:减肥时过于严格控制饮食,甚至是节食,可能会导致心理不平衡,到了一个爆发点就开始暴饮暴食。
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会使胃肠蠕动过快,常常导致持续的饥饿感和暴饮暴食。
暴食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和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食行为。此外,还可以处理与暴食症相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尊心、焦虑和抑郁等。


暴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小李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营养咨询、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等综合措施,症状明显减轻,目前还在随访治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