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回娘家过年很扎心,妈妈批她不懂事,嫂子也恼火:回来干吗?

拥抱叙说的她 2025-03-11 09:52:12

咱们都听过一句老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从姑娘出嫁的那一天起,身份好像就变了。

原本在自家是家里的宝贝闺女,可这一嫁人呐,就成了亲戚了。

回娘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想啥时候回去就啥时候回去,想咋待就咋待,反倒像是走个礼节性的过场了。

而且啊,在娘家还得避讳好多事儿,干啥都得小心翼翼的。以前没嫁人时,自己家那妥妥的就是温暖港湾,心里头踏实得很。

可嫁了人再回娘家,感觉娘家就跟个驿站似的。你要是在娘家多住上几天,说不定就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笑话你咋老赖在娘家不走呢。

你说这多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女孩们对自己从小长大的家,那感情深着呢,有眷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可现在身份变了,这种眷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搁了。回娘家吧,诸多不便;不回吧,又割舍不下那份对家的思念。

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的刘莉,三年前为爱奔赴,远嫁到了安徽。这三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她只能独自吞咽。

婆家的方言她听得一知半解,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总是隔着一层纱。每到夜深人静,对家乡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些儿时与父母在田间嬉笑的画面,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包饺子的场景,不断在她脑海中浮现。

又快过年了,看着窗外渐渐浓厚的节日氛围,刘莉心里回家的念头愈发强烈。她想着年迈的父母,想着家乡熟悉的味道,再也按捺不住。

“老公,我今年特别想回娘家过年,爸妈年纪大了,我也三年没回去了。” 刘莉轻声对丈夫说道。

丈夫理解地点点头:“行,你回去看看也好,我工作走不开,你带着儿子一起,路上注意安全。”

刘莉满心欢喜地开始收拾行李,给父母买了安徽的特产,又给侄子挑了漂亮的玩具。

她想象着回到家,父母看到她和孙子时那惊喜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儿子也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问:“妈妈,外婆家好玩吗?有很多好吃的吗?”

刘莉笑着回答:“当然啦,外婆家有你没吃过的美食,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

就这样,刘莉带着对家的期盼,踏上了回娘家的路。历经长途跋涉,刘莉终于带着儿子站在了娘家的门口。

那熟悉的大门,那斑驳的墙壁,一切都那么亲切。“妈,我回来了!” 刘莉大声喊道。

母亲听到声音,急忙从屋里跑出来,看到刘莉和外孙,眼眶瞬间红了:“我的闺女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父亲也从屋里走出来,笑着接过刘莉手中的行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准备吃团圆饭。嫂子忙着端菜,哥哥在一旁逗着侄子。刘莉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

“来,尝尝你嫂子做的红烧肉,这可是她的拿手菜。” 母亲夹了一块肉放到刘莉碗里。

刘莉吃了一口,赞不绝口:“嫂子,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跟我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模一样。”

嫂子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你们难得回来一次。”

侄子也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姑姑,你这次回来要住好久好久,陪我玩。”

刘莉摸摸侄子的头:“好,姑姑这次多住几天,好好陪你玩。”

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刘莉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让她陶醉其中。

然而,这样的欢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刘莉在客厅陪侄子玩玩具,嫂子在一旁看电视。

不知怎么的,话题就聊到了村里其他外嫁女儿的事情上。

嫂子突然语气不善地说:“刘莉啊,不是我说你,你已经嫁出去了,就是客人了,不能在娘家常住。你看咱村那些嫁出去的姑娘,有几个在娘家过年的,让人笑话。”

刘莉愣了一下,说道:“嫂子,我这不是三年没回来了嘛,就想多陪陪爸妈。”

嫂子皱着眉头说:“多陪陪也不能过年都在这啊,这传出去多不好听。”

刘莉心里有些委屈,解释道:“嫂子,我也不容易,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就想回来找找家的感觉。”

嫂子却不依不饶:“找家的感觉也得分时候啊,你现在有自己的家了,不能老赖在娘家。”

刘莉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嫂子,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也是爸妈的女儿啊。”

嫂子 “哼” 了一声:“女儿怎么了,嫁出去了就是外人,回来干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争吵声引来了母亲,母亲看到这场景,赶紧把嫂子拉到一旁。

刘莉虽然心里难受,但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陪侄子玩。然而,母亲和嫂子在房间里的对话,却清晰地传了出来。

母亲轻声安慰嫂子:“你和她生什么气,她都嫁出去了,家里啥不是你的?过几天她就走了。”

嫂子的声音却尖锐起来:“一直白吃白住,像啥?跟要饭的似的!俺大娘都说她不懂事,不像话,哪有出嫁的姑娘留在娘家过年的!”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我说让她别回来了,她非要回来,我也没办法!她不懂事,不过就这一次,以后不会了!”

刘莉听到这些话,只觉得心口一阵刺痛。她不敢相信,自己心心念念盼着回来的家,竟然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她悄悄地走到房间门口,看着母亲和嫂子的背影,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她一直以为,无论自己在哪里,娘家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没想到如今却成了被嫌弃的外人。

刘莉强忍着泪水,回到自己房间,开始收拾行李。

儿子看到妈妈在收拾东西,疑惑地问:“妈妈,我们要去哪里?”

刘莉哽咽着说:“宝贝,我们可能要提前回去了。”

这时,母亲走进房间,看到刘莉在收拾行李,连忙问:“你这是干嘛呢?”

刘莉冷冷地说:“妈,我听到你和嫂子的话了,我不想在这里讨人嫌,我走。”

母亲急忙解释:“闺女,那都是玩笑话,你嫂子心直口快,没别的意思。”

刘莉哭着说:“妈,你别骗我了,你们就是觉得我嫁出去了,不该回来过年。”

母亲还想再说些什么,刘莉却打断了她:“妈,我知道了,你不用解释了。”

然而,当刘莉拿起手机准备订票时,却发现车票全卖完了,最早也要春节后才有票。

她瘫坐在床上,满心的无助。接下来这一周多的时间,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人,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不久后,刘莉的遭遇被同村的人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瞬间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一位叫 “传统守护者” 的网友留言道:“我觉得妈妈做得对,按照老理儿,家里有哥嫂或弟媳,女孩嫁出去后就不该回娘家过年。这要是来年家里有个不顺,真的会被人说三道四的。有讲究的外嫁姑娘,年后初二或初三回娘家才合适,三十之前来确实不合适。”

但另一位叫 “平等之爱” 的网友立刻反驳:“这是什么歪理?女儿出嫁了就不是女儿了吗?父母怎么能这么偏心呢?刘莉远嫁三年没回家,回来过年也是人之常情。嫂子和妈妈这样的态度,太伤人心了。”

还有网友评论:“这反映出了很多家庭对外嫁女儿的偏见,希望大家能摒弃这种陈旧观念,让女儿无论何时都能感受到娘家的温暖。”

一时间,各种评论如潮水般涌来,而刘莉看着这些评论,心中五味杂陈,她不知道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

写在最后:

咱常说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事儿可太对了,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过日子的想法也都各有各的道道儿。

就拿老一辈和年轻人来说吧,那观念上的差别可大了去了,就像两条不太容易交叉的路,走起来老是容易产生碰撞。

特别是对于已婚的女子来讲,怎么和娘家一直保持那种亲密又和谐的关系,真的是一件特别值得琢磨琢磨的事儿。

就说当妈的这一辈儿吧,她们从小受老一辈人的影响,思想里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到了后半生啊,主要就得靠着儿子和儿媳妇过日子。

所以在很多事儿上,自然就会多为儿子儿媳考虑。比如说家里分东西,或者有啥好处的时候,当妈的可能下意识地就先想着儿子那边。

这其实也能理解,在她们那个年代的观念里,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养老送终也得靠儿子。

这虽然咱年轻人可能不太认同,但站在她们的角度,也不是啥不可理喻的事儿。

再说说女儿这边,女儿想念自己父母,那心情简直太正常不过了。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一直陪伴着长大,有感情那是肯定的。

可要是父母已经明确表现出更看重儿子那边的态度,这时候女儿就得学会慢慢割舍一些了。

为啥呢,因为女儿自己也成家了呀,有了自己的丈夫、孩子,有了新的家庭责任。这时候就得把自己现在这个家当成生活的中心。

不能老是一门心思还扑在娘家那边,得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上。得顾着丈夫的感受,照顾好孩子的成长,和丈夫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只有自己的小家安稳幸福了,才有更多的心力去顾及娘家,才能更好地维持和娘家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0 阅读:0